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金筑子

汉语四声对不同的方音有不同的四声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1 22: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1-2 00:37 编辑

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针叶林

这又是想象出来的吧

陆法言,隋朝初年,任隋文帝的承奉郎。后来,因父罪被株连免职。从此,他潜心研究音韵,编写韵书。隋仁寿元年(601年),写成《切韵》五卷。恰巧的是,陆法言是免职之后想起了十多年前萧颜等人的音韵派对才发挥余热搞起了切韵,跟隋文帝的所谓圣命无半毛的关系,切韵也是唐初才被定为‘官韵’【若依前人之论,陆法言身后约百年切韵始为唐人所重‘唐朝初年(所谓初唐),诗人用韵还是和六朝一样,并没有以韵书为标准。大约从开元天宝以后,用韵才完全依照了韵书’王力语】。

郑张尚方对切韵音系性质的观点,
《切韵》不是隋唐音而是南北朝传下来的读书标准音【附图】





2345截图20180101222530.png
2345截图20180101223655.png

点评

郑张尚方对切韵音系性质的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  发表于 2018-1-2 08: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7
贡献
3598
金钱
5026
发表于 2018-1-2 08: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8-1-2 10:34 编辑

   《切韵》是多方言(包括南北朝时代的传统读音)的综合体系。

    陆的《切韵》是采取从分不从合的原则:只要在他参考的某一个方言里,两个字的韵类不同,他在《切韵》里用不同的反切下字来记这两个字的韵母,尽管在其他方言里这两个字发音相同。

    现在已经知道,《切韵》分的音类比任何一个具体的方言分的音类还要多。这就表明,这些音类,不是来自一种方言,而是来自各种方言,代表所有方言里的所有音类的对立,故说《切韵》是多方言(包括,南北朝时代的传统读音)的综合体系。

    另外,《切韵》的音类划分和同代的《经典释文》和《玉篇》相当一致。故陆法言、陆德明和顾野王三位学者不谋而合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点,在《切韵》序里也提到“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

    这也说明,《切韵》不是陆法言在一个晚上的讨论后凭空捏造的。

点评

对,《切韵》就是一部文学类的韵书,说《切韵》实际是编的国家当时的标准语,《切韵》是隋朝当时国家的普通话其实是无稽之谈,任何观点均可争鸣,而先把自己置于真理的化身而行攻讦的文风可以休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 1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2 10: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1-2 10:49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18-1-2 08:32
《切韵》是多方言(包括南北朝时代的传统读音)的综合体系。

    陆的《切韵》是采取从分 ...

对,《切韵》就是一部文学类的韵书,说《切韵》实际是编的国家当时的标准语,《切韵》是隋朝当时国家的普通话其实是无稽之谈,任何观点均可争鸣,而先把自己置于真理的化身滥行攻讦的文风可以休矣
说单一或综合在音韵学界也引发了一场争鸣,认为这两个说法都不够严谨,《切韵》有没有一个基准音呢,如无基准或者说基础音的话,中古语音的拟构工作便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共识是基础音是当时金陵和洛下士族传下来的读书音【不是当地土话、土音】

点评

为什么说:“《切韵》是多方言(包括南北朝时代的传统读音)的综合体系” 呢? 是因为这样的一个重要原因:不管当时的基础音是不是由当时金陵和洛下士族传下来的读书音,一但《切韵》成书,由于是使用的只是音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3 09: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14: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切韵同平水韵没有基根差别

    《切韵》成书于隋代的公元601年。平水韵成书于金代的公元1229年。《佩文韵府》成书于清代的公元1711年。在这长达一千多年的岁月里,《切韵》音系的全部汉字的书面发音都是一样的,与人们在现实中的发音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用于每一个字音的声母字和韵母字的反切没变。平水韵自身是没有反切注音的,它的注音依据的是“增广切韵”,即仍然是“切韵”的基本字,只不过有所增补而已。略为不同的是,按切韵部的字音与平水韵韵部的字音,在平水韵将某些切韵韵部归并之后,这些归并部的每个“小韵”字的发音与归并之前有一点小的韵变而已。但这些略有不同仍然是书面的,与人们的实际语音发展无关,它只与唐代近体诗的实际用韵有关。
    那么,按针叶林的“切韵是隋代普通话”,那这隋代普通话则一千年不变。既然这“切韵普通话”到了清末都没变,那1919年又搞一个北京音的普通话岂不多余?
    铁的事实证明,切韵音从来就只是一种书面音,它只是历代人们用于写文章写诗的一个规范,与人们的现实交流语音是不可能完全相符更不可能随时代同步的,人们说话仍然用自己的方音进行交流;当各自把自己的方音变成文字时,这各自的方音才统一在切韵这个书面语音中来。
    就拿现代来说吧:孙中山用广东话,毛泽东用湖南话,鲁迅用浙江话,老舍用北京话,他们读自己的文章时语音各自不同,但他们的文词却完全是一样的,这就说明切韵音只能是书面上的一致,是不可能与实际语音一致的。如果把孙中山,毛泽东,鲁迅,老舍都送去学习,统一用广东话,或湖南话,或浙江话,或北京话,即只说一种话,那他们这四个人才能达到书面语音和实际语音的一致。这就足以证明,今天人们用自己的方音写文章和用普通话写文章在书面上可达到一致,而用方音读和用普通话(实为一种北京方言)读在听感上就不可能一致。
    然而,孙中山无权说他的文章是广东音,鲁迅无权说他的文章是浙江音。因此,今天的只会说普通话的人也无权说他的文章才是普通话音,而不说普通话的人则不是。应该说,今天无论谁写的文章仍然是一种切韵传下来的书面音!
    这就回复到近体体诗是用什么音定平仄的问题上来:既然所有说汉语的人写诗写文章都用切韵这个书面音统一在文字上,那么今天就没必要用北京这个一方方音的普通话音去改变切韵这个书面语音重新定平仄。因此今天的新韵诗及双轨制(现在又改口为双韵制)是行不通的!
    况且,诗的内容是第一位的,加上意境,对仗,韵味,节奏等等,谁也不去单纯追求百分之百的平仄口音一致。

点评

白读、文读、方言、官话、字书、韵书、诗韵,各具独立性又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吟者、寸草。罗列列之流的悖论逻辑是读书音就是官话,官话就是读书音,诗韵音是韵书音,韵书音是官话音,既然唐宋的官话音已经消亡,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 20: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2 20: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1-2 20:42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1-2 14:30
切韵同平水韵没有基根差别

    《切韵》成书于隋代的公元601年。平水韵成书于金代的公元1229年。《佩文韵 ...

白读、文读、方言、官话、字书、韵书、诗韵,各具独立性又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吟者、寸草、罗列列之流的悖论逻辑是读书音就是官话,官话就是读书音,诗韵音是韵书音,韵书音是官话音,既然唐宋的官话音已经消亡,则韵书音亦消亡,诗韵音也消亡,哪么,平水就是哑巴韵就是该死

白读,简言之即母语,人一出生便随母教而辩音和从音,文读,简言之即读书音,儿童稍长上学从师教而辩文字音和从文字音,以我个人经历而言,上学前说的都是阿姆话【白读】,上小学时从的是客家话拼音方案音而分文白,上中学时则从普通话辩官话音,现学习了一点音韵学则能辩别一些韵书和字书音,哪么,从没读过书的人如何呢,不分文白及官话而只会阿姆话【白读】,方言含文白读音和地方词汇、语法,官话一般皆当时的帝都音,其音一为历史传承的惯性使然,二为人为的行政强制,比如六朝故都金陵,主要是历史传承,比如元代官话和普通话,主要是行政强制,这些跟读书音韵书音可能有联系也可能无联系,如唐代的读书音典范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而长安音的记录是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另有官定的《唐律疏义》附音辞释义,虽唐代的韵书典范为《切韵》或《唐韵》,但唐代的韵书却多到数不过来,没有证据能表明《切韵》或《唐韵》就是官韵而只能说其带有官方性质,今之普通话为官话,但不是自然之音而是人为拟构之音,当今亦只有官定的字书《新华字典》而无韵书,从历史到当代均无任何证据能证明读书音即韵书音即当朝官话音这样的逻辑【当今大陆小学教育带有行政色彩强制读书用普通话】。
韵书,主要是提供给韵文宗韵的工具书,含认字、辩音、释义、宗韵、依典多个功能,故也具有字书的功能,也可能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影响官话音:“中国一大特色是言(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的殊途同归。……中国书面语言对口头语言有支配、统率、范导功能,是文字(汉字)而不是语言(口头语言)成为组合社会和统一群体的重要工具,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韵书音影响官话音的比较明显的可能是明朝的《洪武正韵》,但也只是可能影响而无确证能证明明朝官话音即《洪武正韵》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7
贡献
3598
金钱
5026
发表于 2018-1-3 09: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8-1-3 12:49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8-1-2 10:16
对,《切韵》就是一部文学类的韵书,说《切韵》实际是编的国家当时的标准语,《切韵》是隋朝当时国家的普 ...

  为什么说:“《切韵》是多方言(包括南北朝时代的传统读音)的综合体系” 呢?
      是因为这样的一个重要原因:不管当时的基础音是不是由当时金陵和洛下士族传下来的读书音,一但《切韵》成书,由于是使用的只是音类和韵类字的反切法,得到的仅是一种汉字 同类的发音,并非是绝对音标,这就不再是标准的金陵和洛下音了。        
      《切韵》 ‘具有语音基础’,但不代表某个活音系。也就是说,每个字都念得出,却不是任何人的母语,甚至不是任何地方的书音系统。  也即有 金版 在本题目所说的: 汉语四声对不同的方音有不同的四声。   
      到现在,没有一个学者能从《切韵》恢复元(金陵或洛下)标准方言的发音,尽管有种种的理由。但这就是一个证明。

    我听过一些模似音,以其说是“金陵或洛下”音,倒不如说是与我所知道的 广东 一个地方的方言音 最接近。





点评

中古拟音比较接近粤语,今古【明清】拟音却接近客家话,切韵是活的语音系统,因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语音是呈其变化的,大致说来,北人韵宽音响,南人韵细音低,所谓吴人软语是也 中古语音的构拟让我们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3 1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1-3 09: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据【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这种说法,如何就可以断定《切韵》是【江东韵】呢?
你如何理解或解释:《切韵》并不代表一时一地的语音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3 11: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1-3 22:59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18-1-3 09:30
为什么说:“《切韵》是多方言(包括南北朝时代的传统读音)的综合体系” 呢?
      是因为这样的一 ...

中古拟音比较接近粤语,近古【明清】拟音却接近客家话,切韵是活的语音系统,因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语音是呈其变化的,大致说来,北人韵宽音响,南人韵细音低,所谓吴人软语是也

中古语音的构拟让我们有了个参照座标,能清楚地知道声、韵的分类方式,如东董送屋,一参照很快就能明了中古语音的东发u元音而不是o为元音,余类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30 13: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