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40|回复: 129

“三韵一统”是当代诗词曲创作的必然趋势

[复制链接]

18

主题

33

帖子

3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70
贡献
67
金钱
155
发表于 2018-1-4 11: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18-1-4 11:58 编辑

                   “三韵一统”是当代诗词曲创作的必然趋势

                                 杜肇昆

      [内容提要] 文章从音韵及韵书演变的历史,指出了每一朝代的韵书都是语音变迁的新调整及韵部递减的科学化; 文章指出了传统的须“诗遵平水、词遵词林、曲宗中原”的用韵认识误区;文章根据汉语语音变迁的历史,指出当代诗词曲创作只能以现代语言语音为基础,并应“三韵一统”;文章还指出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汉语走向世界的今天,国家语言文字要统一,音韵也要统一,应尽快制定当代国家级音韵标准。


      当代诗词曲创作用“旧韵”还是用“新韵”,一直有争论。这种争论已经影响到对作品的评价和入选标准。争论的核心是对音韵历史发展的辩证理解和逻辑认识不一致,对诗词曲应遵循的声律与韵律的语音标准也与这个问题有关。
   
                   音韵与韵书的足迹记录了语音的变迁史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产生于春秋中叶。二千多年前的“诗三百”,就已经知道运用音韵的和谐,以求文美。随着对语言规律的认识,研究声韵和谐与音韵的韵书,也随之发展起来。
      中国最早的韵书,当推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在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当推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一书,成书于公元601年,分193韵。这部韵书,不仅是前代韵书的总结,也是后世韵书演变的基础。唐朝是我国诗歌大发展的恢宏时期。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唐人孙愐对《切韵》进行了增修,著成《唐韵》,定195韵。宋朝陈鹏年等人奉诏重新编修韵书,根据《唐韵》的使用情况和语言语音的变化,修编了《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禅符三年(1008年)定206韵,是一部重要的“官韵”。由于《广韵》过于精详,不便携查,科举主管部门礼部,授权丁度等人又编写了一部《礼部韵略》,成书于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韵仍遵循206韵。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定名为《集韵》,仍为206韵。
      金代学人韩道昭编了一部韵书《五音集韵》,成书于金卫少王时(1212)年,该书韵分为160韵。这部韵书在编排体例上是一次很大的改革,也是音韵研究朝着声母、韵母科学化上迈出的一步。金代王文郁还编刊了一部《新刊韵略》,成书于1227年,定韵为106韵。金代另一学者张天锡编刊的《草书韵会》,成书于1229年,也定韵为106韵。这两部书实际上为平水韵的出世奠定了基础。
音韵研究与发展,真正起到历史性转折作用的,是南宋刘渊编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又简称《礼部韵略》,成书于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年),是一部官韵书。该书把韵目归并为107韵。后又有韵书,把“拯”“等”韵并入“迥”韵,成106韵。后世学者习惯把这107韵或106韵的韵书统称为“平水韵”。   
      元代的黄公绍在元世祖二十九年(1292年)编刊一部《古今韵会》。黄的朋友熊忠,嫌《古今韵会》注释太繁,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编成《古今韵会举要》。该书仍以刘渊的韵目分法,分107韵。
音韵又一革命性变化的,是元周德清在元泰定元年(1324年),编著的《中原音韵》一书。周德清根据北方语言特点,并研究归纳了元曲(戏曲和散曲)押韵字的规律,通编而成。该书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北方语音为中心,二是韵目的分配与归并被大大压缩,共分19韵部,简洁明瞭,实用性极强。
      明朝有一部官韵《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由乐韶风、宋濂等人奉诏编成,定76韵部。《洪武正韵》与《中原音韵》不同的地方是,《洪武正韵》即重视了北方中原的实际语言,又考虑到南方读书说话入声语音。《洪武正韵》在明代是一部重要的权威官韵。
      清朝有一部惊天动地的官韵书,那就是《佩文诗韵》。《佩文韵府》是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奉康熙帝诏而集人编撰,康熙四十三年(1704)到五十五年(1716)期间编辑成书。《佩文诗韵》是《佩文韵府》的单行本。《佩文诗韵》属平水韵系,与历代平水韵大体例相同。全书收字10235字,分韵为106韵。到了晚清,又有一部有影响的韵书问世,这就是戈载的《词林正韵》。宋代以来,词韵并无专书,戈载鉴于此,于道光元年(1821年)撰成《词林正韵》一书。此书最大特点是:一是精减归并了韵部。该书根据《广韵》206部,平水韵106部,归并为19韵部。二是考订精密。
特别指出的是明清之际民间逐步形成的戏曲十三辙。由于明清戏曲发展的兴旺,戏曲界在《中原音韵》基础上,力图再精简和归并。所以戏曲韵就一再的出现新韵种,逐步放宽韵部。直到《京戏十三辙》、《北京十三辙》,稳定在13韵部。到清末、本世纪初已基本定型。
      近代民国期间,也有一部官韵,为黎锦熙等人主编修的叫《中华新韵》,由民国教育部1941年颁行发布。《中华新韵》是以北京语系为基础,分18韵,其体例与编排大体宗于《中原音韵》。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于1956年向全国发出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又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语言语音标准,被上升为“国策”,全国统一。1965年由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了一本《诗韵新编》。这部韵书是根据现代汉语规范编写的,分18个韵部,韵部编排与民国《中华新韵》(十八韵)相似。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杂志作出了历史性的尝试,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这是一部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规范,以《新华字典》为语音依据制定的一部韵书。
       根据历史上音韵及韵书的演变资料可以看出:
       一、一千四百年来,音韵的研究和变革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语语音是在缓慢但不断的变化中。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汉语五千年来语音变化,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上古音,以《诗经》为资料记载的音韵系统;中古音,以《广韵》为资料记载的音韵系统;近古音,以《中原音韵》为资料记载的音韵系统;现代音,以《汉语拼音方案》和《新华字典》为资料记载的音韵系统。
      二、历朝历代都根据当代语言、语音的变化,修订本朝韵书,以求音韵的统一和规范,为科试、文会建立规范的标准平台。
      三、在漫长音韵发展历程中,音韵韵部和韵目是在不断地压缩、精减:韵部从193韵、195韵、206韵、106韵、76韵、19韵、18韵、14韵到13韵,说明人们随着语言、语音的变化,随着认识语韵规律的不断深入和成熟,使音韵的精简设置更加科学化和实用化。

18

主题

33

帖子

3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70
贡献
67
金钱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8-1-4 11: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18-1-4 12:05 编辑

                      格律诗词曲用韵的认识误区

    格律,顾名思义,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格律诗演变于南朝,从初唐到中唐已臻成熟。长期实践表明,当把汉语中的抑扬顿挫、声调高低、语韵和谐搭配,就能使作品更加和谐动听,节奏感强,感召力大。这一整套的总结,就形成了诗词曲的格律。
      古人研究诗词曲的格律是分成二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字节和字句间的搭配,形成了平仄规律(平仄格式、孤平、粘对,拗救 等);另一方面是末字语韵的搭配,形成了用韵规律。前者为之“声律”,后者为之“韵律”,综合起来曰“声韵规律”。
     当代诗词曲的创作“声韵规律”应当遵循哪种语音系统,近年来颇多争议,有三种倾向:一些人认为诗须遵平水韵系(包括《佩文诗韵》);词应遵《词林正韵》;曲应遵《中原音韵》;一些人主张现代人应以现代语音为主,应以新韵《中华新韵(十四韵)》为准;一些人则主张新旧韵双轨并用,新韵标出。
      主张用旧韵的人,一是受历史惯性的影响,二是把“平水”、“词林”、“中原”三韵绝对化、神圣化,三是扭曲了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与用韵韵种的认识,形成了认识误区。
      唐朝是格律诗成熟的历史时期,唐格律诗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需知,唐朝人写格律诗的时候,遵循的是《唐韵》,那时压根儿就没有《平水韵》。《平水韵》是在唐朝灭亡三百多年后,在金朝末、南宋末才出现的一个韵种。李白、杜甫他们从未用过《平水韵》,但他们的诗作却传世了一千余年。宋朝人填词的时候,也从没见过《词林正韵》,因为《词林正韵》是在南宋灭亡542年后,才由清朝人编制而成。苏东坡、辛弃疾的词作也并没有按《词林正韵》填制,而是依据《广韵》、《集韵》,词作依然影响数百年。《中原音韵》的面世是在元朝的后期,元中前期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大家,也并没有见过《中原音韵》,但他们也都有不朽的作品传世。
       因此,要求现代人写格律诗必须遵守《平水韵》,没有平水韵就写不好格律诗,填词者必须遵守《词林正韵》,制曲必须遵守《中原音韵》,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也是对音韵历史缺乏常识的浅见。
     《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这几个韵种都是后来人总结出来的,在那个时代,是个好的韵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语言、语音特点。但,一切旧韵的弊端:一是把音韵的韵部切割的过细、过碎,从而用字空间过窄,显然不利于现代创作现实需要。二是从现代汉语规范读音看,旧韵同一韵部内,已经有很多不同韵的字,现在已无法了解那个时代的具体读音。在这种情况下,主张必须用旧韵的人,岂不是自欺欺人。
      主张新旧韵双轨并用,应该说是个进步。但一定要“新韵标出”,则没有道理。在《佩文诗韵》(平水韵系)里,上平声[一东]、[二冬]是两个韵部。[一东]里有“东同铜…”等174字;[二冬]里有“冬农综…”等120字。既然分为两个韵部,在古代读音肯定是有区别的,现代人谁能念出“东”、“冬”两字的不同发音,谁能比较出这174字和120字的发音区别。还有去声的[一送](43字)、[二宋](23字)同样如此,谁能区别古代“送、宋”的不同发音。还有《中原音韵》的[十先天]韵部的“坚”、[十八监咸]韵部的“监”、[十九廉纤]韵部的“尖”,也同样分属不同韵部,在元朝读音肯定是有区别的,现代人谁能准确读出他们的不同呢,等等。旧韵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旧韵里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答案的情况下,现代人是如何用旧韵创作出作品来,实在令人生疑。现代人的语音除了个人出生地口音、现实生活环境口音和普通话口音外,你不可能熟知几百年前由各朝各代用当时音韵书记录的语音系统,而现实的创作往往是地方口音或普通话发音。现代人用现代语音创作作品,还要歧视性的“新韵标出”岂不是咄咄怪事。所以,主张新旧韵双轨并用的,应该是“双轨并行,旧韵标出”,看看他们在旧韵中那末多读不准的字里,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当代诗词曲创作应以当代语音为基础并“三韵一统”  

       1956年国务院向全国发出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又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语言语音的标准,被上升为“国策”。经过六十年的努力与普及,普通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 68%的国民掌握了汉语拼音(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普通话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满口的普通话,语言语音的统一已经成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现实。在传统文化复兴中,特别是传统诗词曲近年的发展更是欣欣向荣,《中国诗词大会》又将这种态势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在大批青年人参与这个行列潮流时,用什么语音体系、什么音韵系统引导当代诗词曲创作,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
      明末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一书中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古人已经有了语言进化的科学观,语音的变化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规范音韵与现实语言的衔接,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哪一个朝代死抱着前一个朝代的韵书不放,每个朝代都在根据本朝语言、语音的变化而规范自己的韵书。因此当代诗词曲创作,以当代语言、语音系统为基础,以当代音韵系统为标准,是必须坚持的方向。
      自《中华诗词学会》提出诗词声韵改革以来,特别是《中华诗词》杂志2004年第5期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以来,在诗词曲界引起了激烈反响。一时间,当代人作诗词曲用“旧韵”还是用“新韵”,辩论激烈程度,“惊涛裂岸”。这恰恰说明新诗韵击中了诗词曲发展新时代历史时期的命门点。尽管这是个学术团体颁行的指导性的韵书,但他适应了新时代的需求,并以“国策”普通话音系为基础,现阶段在没有国家标准的状况下,完全可以作为当代诗词曲创作声韵系统的依据。当然,旧韵还是要研究的,但研究它是为了了解古代诗词曲、古代语言、语音的特征,便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便于正确地评价古代文化的价值,而不是现实的应用。
      传统习惯主张写格律诗须遵守《平水韵》,填词必遵《词林正韵》,制曲应遵《中原音韵》。估却不说《平水韵》、《词林正韵》并不是唐朝、宋朝的韵种,《中原音韵》也只是元朝后期产生的韵书。须知唐诗、宋词、元曲是三个朝代三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750年。由于语音的缓慢演变,三个朝代各有自己的遵循规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现在是一个“朝代”,同一个时期,同一种语音,在同时继承和发扬唐诗、宋词、元曲文化精华时,还有什么必要在作诗、填词、制曲时,必须用三个韵种去框定呢?更何况唐、宋、元当时的韵种的某些字现在已无法弄清其准确读音。用现代普通话(当代声韵)朗诵的唐诗、宋词、元曲不是一点儿也没有改变其精华神韵吗?诗词曲写的好赖,与韵种无关。所以,当代诗词曲创作提倡“三韵一统”——都统一到《中华新韵(十四韵)》上来,一样的会出精品、奇品、妙品。

                 《中华新韵(十四韵)》应当升华为国家标准韵

       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要统一,音韵也要统一,所谓“审音定韵,代有官书”。在封建社会,由于科举的因素,音韵带有”国策”的彩色,而今音韵只理解是个纯文学概念,还没有上升到像语言、文字要统一的高度。
      音韵的不统一,已经影响到对作品的评价。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韵种的偏爱者,对其格律的评估,就会有不同的声音,进而影响到对其内容的理解。格律,用现代语言讲,就是填制诗词曲的“游戏规则”。目前一些争吵的原因,其前提就是因其“游戏规则”不统一造成的。音韵不统一已经影响到诗词曲在新时期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质量。音韵是需要统一的时候了。
      更何况现代中华文化已经走向世界,海外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一百多个国家,他们学习汉文化,汉语热情异常高涨。在国内,外国留学生学习人数与日剧增,他们第一步就是学习汉语。很显然,他(她)们接受的汉语语言、语音教育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他(她)们应用汉语写作(包括诗词曲)也一定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只有进行专业古汉语研究才会探讨古音韵。因此,今韵也是外国人学习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随着国学对于民族性格影响价值的深刻认识,对于民族软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国学精粹,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诗词曲,并尝试创作。全国诗词曲群众组织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各种诗词曲民间刊物犹如雨后芳草萌生。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倾慕中国文化,也在积极学习国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具有悠久诗国历史的现在,难道还允许存在对于音韵不统一认识而七吵八嚷的现状吗?
       故此,希望《中华新韵(十四韵)》在试用了13年后,进一步补充、完善,上报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核定颁布,由学术团体韵上升为“官韵”;或者由国家有关行政部门重新组织制定新音韵系统,颁布天下,形成“国韵”,做为统一文字、统一语言、统一音韵的完整实践。届时,可以做到当代诗词曲创作“三韵一统”的依据,完成历史上音韵、韵书发展实践的又一壮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1

主题

420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9
贡献
5537
金钱
1013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1-4 15: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戴河 于 2018-1-5 08:50 编辑

        
藏头步韵诗
人家格老也来迟,生就高才性更痴。
若写春天太累了,只求冬韵再延时。
如今打擂台何在,初次练功心好奇。
见有浮云遮夜月,边门暗遁不言诗。
人生若只如初见/十指含香
人间寒暑去迟迟,生化无心近白痴。若尔三山情未了,只吾五柳证当时。
如朱如碧春常在,初会初心蒙太奇。见赠清光云上月,从今以后难为诗。
冬    韵
冬云压土山,四面笼残翠。
这屋缩寒蝉,那丁垂热泪。
刚刚送风来,格老犹沉坠。
已见鸟飞天,望之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4 16: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人则主张新旧韵双轨并用,新韵标出。-----这不是主张,是过渡期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1-5 09:38: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1-5 09:01
痴人说梦!!!


老金讲讲道理,杜先生洋洋几千言,你不能上下唇一碰就否了。

点评

文章指出了传统的须“诗遵平水、词遵词林、曲宗中原”的用韵认识误区;文章根据汉语语音变迁的历史,指出当代诗词曲创作只能以现代语言语音为基础,并应“三韵一统”;文章还指出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汉语走向世界的今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0:52
历史上汉语语音一脉相承,韵文之韵也如此,但新文化运动后,文言文被白话文所取代,普通话也取代了传统语音,客观地说,这对推动时代的进步是有益的,但却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割裂而造成文化的断层现象,从传承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0:41
梦话,耍多长有多长,可以说上一辈子,有什么道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09: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09: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1-5 09:38
老金讲讲道理,杜先生洋洋几千言,你不能上下唇一碰就否了。

梦话,耍多长有多长,可以说上一辈子,有什么道理?!

点评

你不写曲,不填词,只写七律,还是旧声乡韵,三韵统不统和你有什么关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0: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1-5 10:03: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1-5 09:48
梦话,耍多长有多长,可以说上一辈子,有什么道理?!

你不写曲,不填词,只写七律,还是旧声乡韵,三韵统不统和你有什么关系?

点评

这和你有关系?你写诗填词唱曲? 宋人不言两韵一体。诗词各韵。元人不言三韵一体,诗词曲各韵。以至民囯毛泽东时代,没人言三韵一体。到了改革老干时代,大约是基因发生突变,只会痴人说梦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5 10: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反对提倡新韵,不过,三韵一统,于史不符

历史上,诗宗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北曲取中原音韵,南曲据中州音韵,各成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5 10: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1-5 09:38
老金讲讲道理,杜先生洋洋几千言,你不能上下唇一碰就否了。

历史上汉语语音一脉相承,韵文之韵也如此,但新文化运动后,文言文被白话文所取代,普通话也取代了传统语音,客观地说,这对推动时代的进步是有益的,但却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割裂而造成文化的断层现象,从传承的角度而言,坚持传统用韵对研究和传承有益,但从倡新的角度而言,因当代读书音、官话一体,故三韵一体具可行性。。。

新声与旧韵,本质上是两个体系,从用韵习惯而言,各自尊重才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5 10: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1-5 09:38
老金讲讲道理,杜先生洋洋几千言,你不能上下唇一碰就否了。

文章指出了传统的须“诗遵平水、词遵词林、曲宗中原”的用韵认识误区;文章根据汉语语音变迁的历史,指出当代诗词曲创作只能以现代语言语音为基础,并应“三韵一统”;文章还指出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汉语走向世界的今天,国家语言文字要统一,音韵也要统一,应尽快制定当代国家级音韵标准。


老金说的痴人说梦,应是对这段文字而言,这是变相的新韵一统诗坛的论调,故曰痴人说梦

点评

当代诗词曲创作只能以现代语言语音为基础,并应“三韵一统”  发表于 2018-1-5 20: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1

主题

420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9
贡献
5537
金钱
1013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0: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杜肇昆   
北戴河你好,“三韵一统”文后见先生发我档案内容,有出入,请先生删除。因与文无关,谢谢。杜肇昆
昨天 17: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1: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1-5 10:03
你不写曲,不填词,只写七律,还是旧声乡韵,三韵统不统和你有什么关系? ...

这和你有关系?你写诗填词唱曲?
宋人不言两韵一体。诗词各韵。元人不言三韵一体,诗词曲各韵。以至民囯毛泽东时代,没人言三韵一体。到了改革老干时代,大约是基因发生突变,只会痴人说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1

主题

420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9
贡献
5537
金钱
1013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1: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他不会再来了,不会参与讨论,从给我的回复信息中,可以看出是个很严肃的县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1: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我基本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1: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杜甫他们从未用过《平水韵》,但他们的诗作却传世了一千余年。宋朝人填词的时候,也从没见过《词林正韵》,因为《词林正韵》是在南宋灭亡542年后,才由清朝人编制而成。苏东坡、辛弃疾的词作也并没有按《词林正韵》填制,而是依据《广韵》、《集韵》,词作依然影响数百年。《中原音韵》的面世是在元朝的后期,元中前期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大家,也并没有见过《中原音韵》,但他们也都有不朽的作品传世。
-------------
这位县长既然如此说,那么你又何必去弄什么三韵一体?今人只要产生个张白赵甫、苏西坡辛弃病、关汉我牛致远,几百年后自然有人会弄三韵一体不是,你忙什么?!

点评

金老这句话还是很说到关键地方。现在新韵难以得到一致认可,很大程度与缺乏优秀作品范例有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1: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1-5 11:35: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1-5 11:28
李白、杜甫他们从未用过《平水韵》,但他们的诗作却传世了一千余年。宋朝人填词的时候,也从没见过《词林正 ...

金老这句话还是很说到关键地方。现在新韵难以得到一致认可,很大程度与缺乏优秀作品范例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2: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不废古风,词不废诗,曲不废词,它们各自产生于不同的语音时代,传承于继往开来。孙中山、毛泽东都韵继前人,唯独这几年的改革老干笑话不断,或两韵双轨,或三韵一体!

点评

一千年来皇帝都是传承的,到现在不是没皇帝了?诗词曲各用其韵,是因为传统一直束缚着,现在白话文运动,文言废除,科举取消,学生重理轻文,传统还能延续多久就不好说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2: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1-5 12:54: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1-5 12:35
近体不废古风,词不废诗,曲不废词,它们各自产生于不同的语音时代,传承于继往开来。孙中山、毛泽东都韵继 ...

一千年来皇帝都是传承的,到现在不是没皇帝了?诗词曲各用其韵,是因为传统一直束缚着,现在白话文运动,文言废除,科举取消,学生重理轻文,传统还能延续多久就不好说了。

点评

当代诗词曲创作应以当代语音为基础并“三韵一统” ----------这样的论调对于新韵而言是可以的,但与历史传统却是不符的,切韵音系是古今方国之音而不可能是一时一地之音,这样的论调之理论基础误解了韵书是时音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8: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5 18: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1-5 12:54
一千年来皇帝都是传承的,到现在不是没皇帝了?诗词曲各用其韵,是因为传统一直束缚着,现在白话文运动, ...

当代诗词曲创作应以当代语音为基础并“三韵一统”  

----------这样的论调对于新韵而言是可以的,但与历史传统却是不符的,切韵音系是古今方国之音而不可能是一时一地之音,这样的论调之理论基础误解了韵书是时音的集合而所谓与时俱进

老金有一点没说错,现代汉语的语音是基因突变而跟古汉语割裂了,方音不死,古韵不灭,方音能延续多久,传统就有可能延续多久

点评

三韵一统未必就是统一于新韵吧,老金说的诗韵新编不行吗?切韵因科举而兴起,因科举而延续,现在科举取消,切韵音系还会这么坚挺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8: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1-5 18:3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8-1-5 18:04
当代诗词曲创作应以当代语音为基础并“三韵一统”  

----------这样的论调对于新韵而言是可以的,但与历 ...

三韵一统未必就是统一于新韵吧,老金说的诗韵新编不行吗?切韵因科举而兴起,因科举而延续,现在科举取消,切韵音系还会这么坚挺吗?

点评

时至今日,北山还不知道《诗韵新编》是什么性质的韵书。 《诗韵新编》的性质与平韵相同,只管诗的韵脚平声部,句中平仄声调依旧(保留入声为仄)。不同的是平水韵以切韵合并韵部,《诗韵新编》以普通话重新定韵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9:30
三韵一统只能适于新韵者而跟古韵不可能一统,诗韵新编【十八韵】跟洪武正韵在命运上一样因无科举的功利性而短命,切韵虽因科举而兴【但不一定,王力在汉语语音史上举了唐太宗为例说明功利性也不是绝对的】,但其上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8: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5 18: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1-5 19:05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1-5 18:32
三韵一统未必就是统一于新韵吧,老金说的诗韵新编不行吗?切韵因科举而兴起,因科举而延续,现在科举取消 ...

三韵一统只能适于新韵者而跟古韵不可能一统【普通话跟切韵本质上分属不同的两个音系,普通话在调类上本质上只有三声而跟切韵的四声割裂】,诗韵新编【十八韵】跟洪武正韵在命运上一样因无科举的功利性而短命,切韵虽因科举而兴【但不一定,王力在汉语语音史上举了唐太宗为例说明功利性也不是绝对的】,但其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是中华音韵之传承故能千年不朽,而时音【官话】是会随时代的更替而更替的,唐隋尚能大致相同,宋则变矣,未见宋人废切韵却仍承切韵而定礼部韵略,自王安石变法至清乾隆23年差不多700年的时间科举并不考诗赋而诗却仍延袭切韵【礼部韵略】便是明证,明音韵已流变,清更亦流变,清乾隆23年复考诗赋后却仍延袭礼部韵略旧制,到底为什么,以时音之流变而所谓与时俱进者应该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9: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8-1-5 18:48
三韵一统只能适于新韵者而跟古韵不可能一统【普通话跟切韵本质上分属不同的两个音系,普通话在调类上本质 ...

这是你混淆时代。一统是指今人写诗读诗用韵。与古代无关。

点评

那你怎么不把你那种一首顶一万首的刚刚诗先一统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9:35
今人写诗凭啥就得以时音写,就不以时音写而延唐宋旧制会杀头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9: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5 19: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5 19:15
这是你混淆时代。一统是指今人写诗读诗用韵。与古代无关。

今人写诗凭啥就得以时音写,就不以时音写而延唐宋旧制会杀头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9: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5 19:24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8-1-5 19:17
今人写诗凭啥就得以时音写,就不以时音写而延唐宋旧制会杀头么

看来你天天、餐餐就是吃水豆腐一个菜,所以挤出来的都是水水你活在秦朝肯定五马分尸,秦始皇便搞三同

点评

历史官韵并不悉以时音为韵,皆综古今,切韵、唐韵、广韵、佩文韵府莫不如是,就连洪武正韵都是为正中原雅音而编,时音三韵一统并一统诗坛,缺乏理论基础,正如雨梦所说,综古须入声入编,入声入编,新韵者不服,从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6 10:27
因为今天看的帖子大多都是水水,这主帖也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19: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5 19: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5 19:22
看来你天天、餐餐就是吃水豆腐一个菜,所以挤出来的都是水水:

因为今天看的帖子大多都是水水,这主帖也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9: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5 19:28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8-1-5 19:23
因为今天看的帖子大多都是水水,这主帖也水

主帖不水,只是油豆腐------空心
就怕这个版又成了水版或油锅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9: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1-5 18:32
三韵一统未必就是统一于新韵吧,老金说的诗韵新编不行吗?切韵因科举而兴起,因科举而延续,现在科举取消 ...

时至今日,北山还不知道《诗韵新编》是什么性质的韵书。
《诗韵新编》的性质与平韵相同,只管诗的韵脚平声部,句中平仄声调依旧(保留入声为仄)。不同的是平水韵以切韵合并韵部,《诗韵新编》以普通话重新定韵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9: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5 19:15
这是你混淆时代。一统是指今人写诗读诗用韵。与古代无关。

那你怎么不把你那种一首顶一万首的刚刚诗先一统起来?!

点评

一首顶一万首不就是一统天下了么  发表于 2018-1-5 19: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9: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5 19:46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1-5 19:35
那你怎么不把你那种一首顶一万首的刚刚诗先一统起来?!

一首顶一万首就一统了你们,你们写得再多,花了再多的时间也不如我一首顶万首(应该说13万首)
苏氏璇玑诗不也是一首顶万首,至今天下颂

点评

人之所以要说话,目的是要用声音去表达一种对象传递给别人。诗也是一样,所不同的是用诗的语言。这传递越是唯一的,这语言作用就越好。如果这话可倒过来表达,这就叫颠三倒四。所谓回文诗,就是颠三倒四诗。如果人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5 2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31 07: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