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1-12 11:30 编辑
论今人发明的撞韵挤韵说之荒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旧体诗词复苏以后,网上不知是什么无聊文人自以为“知古”,发明了十分荒唐的撞韵挤韵说,很是让一些半瓶醋作了一阵子迷!这两个荒唐理论是:
1、“万水千山只等闲”,千和闲是一个部,千就与闲相挤,就如两个刺猬离得太近,挤着就不会舒服。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岸与还是一个“韵部”,发生了相撞。若问:一个在上句,一个在下句,怎么会发生“撞”呢?亏他会打比方:好比和尚撞钟,“还”就是钟,“岸”就是那根木头,很远就撞上去了。此公大约是不懂古今对于韵的概念是不同的,古人把同一个韵母的发声分平上去入四个韵部,“岸”和“还”就不是一个韵部,又怎会发生相撞呢?
3、既然把同一个韵母发声的同纽字列为与押韵字相“撞”,那为什么只有出在现上句句尾才会撞,出现在别的地方就不算是撞?!
况且,所谓被挤被撞的“韵”,是因语音不同而划分也不同的。好比《切韵》和平水韵,和词韵,和新韵,某个字它们处于的韵部就有所不同。《切韵》韵部最细最多,区别最大,最不容易发生相挤相撞。而平水韵、特别是新韵的韵部则越来越少,就更容易发生“挤”“撞”了。 此公的依据是《文镜秘府论》西卷的“八病”解释:“大韵小韵,正纽旁纽”。
什么叫大韵?大韵即大韵字。把互相押韵的字归在起叫韵部,《切韵》分193个韵部,也就是有193个大韵。好比“一东”部、东这个韵字部的全部字就是第一个大韵部。这个大韵部的字音有不同的声母,这不同的声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东、同、中等。在同一个大韵中还存不少同声母字发出同一个声音,这叫同音字,例如中、忠、衷等,这些同音字组合在一起用⃝隔开,这些字就叫小韵字。也就是说,同韵母不同声母的字叫大韵字,同韵母同声母的字叫小韵字。
那么,按《文镜秘府论》西卷的“八病”解释:犯大韵,好比押东韵诗,五言一联中前九字再出现大韵字风、同、中字就叫犯大韵。按同一原理,诗押中,应该是前九字再出现同音字忠、衷才算是犯小韵。可是,前九字出现同音字的诗它却闭而不谈,却把“同纽”字一董的字找出来谈小韵,说是上句白脚如果是董,那就叫犯小韵。这个董字和东并不是同一个声母,它怎是犯小韵呢?它只是与东同纽而已。可见《文镜秘府论》的解释是混乱的,自相矛盾的。
今人更稀奇,干脆把犯大韵解释成“挤韵”,意思是一联中只能有一个大韵字,多了一个就发生两韵字相挤了。古人认为一联中同韵字太多在声音搭配的多样性上显得重复单调,避之为好还算有些道理。今人把这比作同性挤在一起会产生排斥心理,这就显得荒唐了。 再说今人的撞韵。本来。近体诗押平声韵,这平声与同韵母上去入对应的关系属声纽的关系,不是同韵字的关糸。他偏说这个同纽字把押韵字撞了!
《文镜秘府论》是中唐日本留学和尚回国后的学诗记录整理,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传回中国。正因为这本记录的庞杂且互相矛盾,我国学者才对其理论进行严肃认真的筛选择其有用部份。大家王力先生就没有对其《文镜秘府论》的二十九种病没有什么论述。不料近些年网上却有无聊文人去将其中的一些早已被历史沉底了的无用杂物捞起来,贯以新的名词“挤韵、撞韵”唐而皇之地在网上传播了。说它是一种无知,倒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不懂什么叫切韵字音,用今天的普通话去挤、去撞,“万水千山只等闲”,千也挤,山也挤;“金沙水拍云崖暖”,暖在撞寒。故园三十二年前,三在挤前,黑手高悬霸主鞭,悬在挤鞭。一山飞峙大江边,山挤边,浪下三吴起白烟。三挤烟。桃花源里可耕田?源挤田。 尤其是所谓犯小韵者,更是在一首中随处可见。一联中与押韵字重韵者叫犯大韵。押韵字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只要发生两字叠韵者即称为犯小韵。仍以毛诗为例: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粤、叶犯小韵。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三、年,花、华犯小韵。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牢、骚犯小韵,防、肠、长犯大韵。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昆、春犯小韵。 简直是无联不犯! 犯大韵被限制在押韵字上机率还不算大。犯小韵则扩大到其他平上去入四声的同韵字不得重复,重复了也算挤韵,这岂不荒唐到家了?
《文镜秘府论》相关文字自己都说:元氏曰“此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若立字要切,于文调畅,不可移者,不须避之。”元兢曰“此病轻重,与傍纽相类,近代咸不以为累,但知之而已。”今人却把什么“挤韵撞韵”当成神物供起来,真不知他是什么心理!
附:《文镜秘府论》西卷 第五,大韵。(或名触绝病。) 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诗曰:“紫翮拂花树,黄鹂闲绿枝,思君一叹息,啼泪应言垂。”又曰:“游鱼牵细藻,鸣禽瞬好音,谁知迟暮节,悲吟伤寸心。”释云:如此即犯大韵。今就十字内论大韵,若前韵第十字是“枝”字,则上第七字不得用“鹂”字,此为同类,大须避之。通二十字中,并不得安“簏”、“羁”、“雌”、“池”、“知”等类。除非故作叠韵,此即不论。元氏曰:“此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若立字要切,于文调畅,不可移者,不须避之。”刘氏曰:“大韵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即一韵内,不得复用‘人’、‘津’、‘邻’、‘亲’等字。若一句内犯者,曹植诗云:‘泾、渭扬浊清’,即‘泾’、‘清’是也。十字内犯者,古诗曰:‘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即‘石’、‘益’是也。” 第六,小韵。(或名伤音病。) 小韵诗,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也。诗曰:“搴帘出户望,霜花朝瀁日,晨莺傍杼飞,早燕挑,轩出。”又曰:“夜中无与悟,独寤抚躬叹,唯惭一片月,流彩照南端。”释曰:此即犯小韵。就前九字中而论小韵,若第九字是“瀁”字,则上第五字不得复用“望”字等音,为同是韵之病。元氏曰:“此病轻于大韵,近代咸不以为累文。”或云“凡小韵,居五字内急,九字内小缓。然此病虽非巨害,避为美。”刘氏曰:“小韵者,五言诗十字中,除本韵以外自相犯者,若已有‘梅’,更不得复用‘开’、‘来’、‘才’、‘台’等字。五字内犯者,曹植诗云:‘皇佐扬天惠’,即‘皇’、‘扬’是也。十字内犯者,陆士衡《拟古歌》云:‘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即‘阳’、‘霜’是也。若故为叠韵,两字一处,于理得通,如‘飘摇’、‘窈窕’、‘徘徊’、‘周流’之等,不是病限。若相隔越,即不得耳。” 第七,傍纽(亦名大纽,或名爽切病。)傍纽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愿”等之字,此即双声,双声即犯傍纽。亦曰,五字中犯最急,十字中犯稍宽。如此之类,是其病。诗曰:“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如此类者,是又犯傍纽病。)又曰:“元生爱皓月,阮氏愿清风,取乐情无已,赏玩未能同。”又曰:“云生遮丽月,波动乱游鱼,凉风便入体,寒气渐钻肤。”释曰:“鱼”、“月”是双声,“兽”、“伤”并双声,此即犯大纽,所以即是,“元”、“阮”、“愿”、“月”为一纽。今就十字中论小纽,五字中论大纽。所以即是,“元”、“阮”、“愿”、“月”为一纽。王斌云:“若能回转,即应言‘奇琴’、‘精酒’,‘风表’、‘月外’,此即可得免纽之病也。”或曰;傍纽者,据傍声而来与相忤也。然字从连,韵,而纽声相参,若“金”、“锦”、“禁”、“急”,“阴”、“饮”、“荫”、“邑”,是连韵纽之。若“金”之与“饮”、“阴”之与“禁”,从傍而会,是与相参,之也。如云:“丈人且安坐,梁尘将欲飞。”“丈”与“梁”,亦“金”、“饮”之类,是犯也。元氏云:“傍纽者,一韵之内,有隔字双声也。”元兢曰:“此病更轻于小韵,文人无以为意者。又若不隔字而是双声,非病也。如‘清切’、‘从就’之类是也。刘氏曰:“傍纽者,即双声是也。譬如一韵中已有‘任’字,即不得复用‘忍’、‘辱’、‘柔’、‘蠕’、‘仁’、‘让’、‘尔’、‘日’之类。沈氏所谓风表、月外、奇琴、精酒是也。刘滔亦云:‘重字之有“关关”,叠韵之有“窈窕”,双声之有“参差”,并兴于《风》、《诗》矣。’王玄谟问谢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答云:‘“悬瓠”为双声“碻磝”为叠韵。’时人称其辨捷。如曹植诗云:‘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即‘居’、‘佳’,‘殊’、‘城’,是双声之病也。凡安双声,唯不得隔字,若‘踟蹰’、‘踯躅’、‘萧瑟’、‘流连’之辈,两字一处,于理即通,不在病限。沈氏谓此为小纽。刘滔以双声亦为正纽。其傍纽者,若五字中已有任’字,其四字不得复用‘锦’、‘禁’、‘急’、‘饮’、‘荫’、‘邑’等字,以其一纽之中,有,‘金’音等字,与‘任’同韵故也。如王彪之《登冶城楼》诗云:‘俯观陋室,宇宙六合,譬如四壁。’即‘譬’与,‘壁’是也。沈氏亦以此条谓之大纽。如此负犯,触类而长,可以情得。韵纽四病,皆五字内之瘕疵,两句中则非巨疾,但勿令相对也。” 第八,正纽。(亦名小纽,亦名爽切病。)正纽者,五言诗“壬”、“衽”、“任”、“入”,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入”等字。如此之类,名为犯正纽之病也。诗曰:“抚琴起和曲,叠管泛鸣驱,停轩未忍去,白日小踟蹰。”又曰:“心中肝如割,腹里气便燋,逢风回无信,早雁转成遥。”(“肝”、“割”同纽,深为不便。)释曰:此即犯小纽之病也。今就五字中论,即是下句第九、十,双声两字是也。除非故作双声,下句复双声对,方得免小纽之病也。若为联绵赋体类,皆如此也。或曰:正纽者,谓正双声相犯。其双声虽一,傍正有殊,从一字纽之得四声,是正也。(若“元”,“阮”,“愿”、“月”是。)若从他字来会成双声,是傍也。(若“元”、“阮”、“愿”,“月”是正,而有“牛”、“鱼”,“妍”、“砚”等字来会“元”,“月”等字成双声是也。)如云:“我本汉家子,来嫁单于庭。”(“家”、“嫁”是一纽之内,名正双声,名犯正纽者也。)傍纽者,如:“贻我青铜镜,结我罗裙裾。”(“结”、“裙”是双声之傍,名犯傍纽也。)又一法,凡入双声者,皆名正纽。元氏曰:“正纽者,一韵之内,有一字四声分为两处是也。如梁简文帝诗云:‘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金’、‘锦’、‘禁’、‘急’是一字之四声,今分为两处,是犯正纽也。”)元兢曰:“此病轻重,与傍纽相类,近代咸不以为累,但知之而已。”刘氏曰:“正纽者,凡四声为一纽,如‘任’、‘荏’、‘衽’、‘入’,五言诗一韵中已有‘任’字,即九字中不得复有‘荏’、‘衽’、‘入’等字。古诗云:‘旷野莽茫茫。即‘莽’与‘茫’是也。凡诸文笔,皆须避之。若犯此声,即龃龉不可读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