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韵一统”是个伪命题
——与杜肇昆先生商榷之一
阅罢““三韵一统”是当代诗词曲创作的必然趋势”一文,深为杜肇昆先生积极倡导现代读书音的精神所感动。高兴之余,也对文中几个提法不敢苟同,兹择其一,略陈缘由,试与杜先生商榷一二。
资深诗友都知道,笔者有个核心观点已为业内众多有识之士深度认可,那就是:韵乃声韵。余曾不只一次地明确称之为基本韵理,有诗友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绎为:韵乃声韵。声韵声韵,没有声哪儿有韵?
平水也好,词林也好,中原也罢,虽与现今东南一带类平水韵方言和现代读书音存在一定的瓜葛,然终究不可同日而语,更是无人能够确读。不少韵字纵然平仄归属未变,但其元音、辅音、调值却今非昔比了。换而言之,三者均已严重失声。从这个意义上说,时至今日是否仍有资格称韵都是问题,遑论一统了。
以声韵的角度观之,窃以为中古平水韵早已不配称诗韵,更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妄称正统的资格,与其一脉相承的词林正韵次之,中原音韵尽管已呈入派三声之势,然晚清官话并非元时中原音韵语音系统的翻版,而是北京话与满语长期融合的产物,故再次之。事实上,即便是北方戏曲界通行的大十三辙,也与现代读书音存在一定出入。比如景字之类,好在这样的字不多,无伤大雅。
历史上的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确曾作为诗词和北曲用韵,这是基本事实,是谁都无法抹杀的。遗憾的是,毕竟此一时彼一时也,而今的所谓中古平水韵除了纸面上厘定平仄的功用外,普天之下谁还能于舌间耳畔真能读得出、听得懂呢?
有鉴于此,作为所谓新声韵倡导者,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提什么三韵一统,就显得底气不足,一如所谓新十四韵出台时需要注明的附加条款,这也未免太过迁就甚或放纵那些盘踞在蜃楼顶层的顽固分子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