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33|回复: 95

“三韵一统”是个伪命题——与杜肇昆先生商榷之一

[复制链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发表于 2018-1-14 00: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韵一统”是个伪命题

   ——与杜肇昆先生商榷之一

阅罢““三韵一统”是当代诗词曲创作的必然趋势”一文,深为杜肇昆先生积极倡导现代读书音的精神所感动。高兴之余,也对文中几个提法不敢苟同,兹择其一,略陈缘由,试与杜先生商榷一二。
资深诗友都知道,笔者有个核心观点已为业内众多有识之士深度认可,那就是:韵乃声韵。余曾不只一次地明确称之为基本韵理,有诗友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绎为:韵乃声韵。声韵声韵,没有声哪儿有韵?
平水也好,词林也好,中原也罢,虽与现今东南一带类平水韵方言和现代读书音存在一定的瓜葛,然终究不可同日而语,更是无人能够确读。不少韵字纵然平仄归属未变,但其元音、辅音、调值却今非昔比了。换而言之,三者均已严重失声。从这个意义上说,时至今日是否仍有资格称韵都是问题,遑论一统了。
以声韵的角度观之,窃以为中古平水韵早已不配称诗韵,更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妄称正统的资格,与其一脉相承的词林正韵次之,中原音韵尽管已呈入派三声之势,然晚清官话并非元时中原音韵语音系统的翻版,而是北京话与满语长期融合的产物,故再次之。事实上,即便是北方戏曲界通行的大十三辙,也与现代读书音存在一定出入。比如景字之类,好在这样的字不多,无伤大雅。
历史上的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确曾作为诗词和北曲用韵,这是基本事实,是谁都无法抹杀的。遗憾的是,毕竟此一时彼一时也,而今的所谓中古平水韵除了纸面上厘定平仄的功用外,普天之下谁还能于舌间耳畔真能读得出、听得懂呢?
有鉴于此,作为所谓新声韵倡导者,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提什么三韵一统,就显得底气不足,一如所谓新十四韵出台时需要注明的附加条款,这也未免太过迁就甚或放纵那些盘踞在蜃楼顶层的顽固分子了吧?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发表于 2018-1-14 03: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平水韵》的改良——《宽韵》


推荐一篇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赵京战先生关于《宽韵》的介绍,供诗友们参考。

《宽韵》说略(赵京战)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发展纲要》中,关于诗韵改革提出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2004年6月《中华诗词》发表了《中华新韵》,简称“十四韵”,在试行中逐步完善。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基本上完成了初建阶段。
    在旧韵的使用上,诗韵改革仍有未完成的工作。目前,广大诗词爱好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作者在诗词创作中,突破了《平水韵》的限制,基本上按照比《词林正韵》还稍宽的韵部,作诗和填词。从《中华诗词》杂志收到的诗稿可以看出,这在全国诗坛已经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中华诗词》杂志在审诗、选诗、诗词大赛评奖等项活动中,在用韵问题上也是基本上按照比《词林正韵》还稍宽的韵部来掌握的。自从《平水韵》问世以来,古人除了科举考试中严格遵守《平水韵》,不敢越雷池一步外,真正的诗词创作中也大量的存在着“以词韵入诗”等摆脱束缚、拓宽韵部的现象。既然事实如此,我们就应该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循其实而责其名,实既至而名应归,这是自然合理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顺应潮流,堂堂正正、理直气壮的对旧韵韵部作出适当的合理的调整,正式向诗坛宣布它的合法身份,使它名正言顺的为韵书所承认、作者所采用、读者所接受。我们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呢?
    第一个道理就是承认事实、顺应潮流。前面已经谈到了古人、今人在诗词创作中对旧韵的突破和拓宽,我们只是把古人、今人的创作实践归纳总结,正式给以肯定,给以合法的身份和地位。第二个道理就是,旧韵在划分韵部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某些不合理性。这也是古人今人对它进行突破和拓宽的根本原因。对于旧韵的这些不合理性,我们现在有可能也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旧韵特别是平水韵,在韵部划分上的不合理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科举考试的需要,旧韵韵部存在着“强硬划分”现象。如“一东”和“二冬”,古人也认为没有任何差别,却硬划为两个韵部。虽然注明可以通押,但这样划分,连古人也认为没有充足的道理,故《词林正韵》便把两部合并。再如“十三元”,清人都说其“该死”,可见其不合理性连古人都认为不可容忍。
    2、由于古代没有注音系统,用“反切”、“读如”注音,很难找到统一的划韵标准,因此,旧韵韵部存在着“划分混淆”的现象。如“九佳”、“十灰”、“十三元”、“十贿”、“十三阮”、“九泰”、“十卦”、“十一队”“十四愿”等,到了《词林正韵》,便被一分为二,分别划到了不同的韵部。这是不是因为语音变迁所致呢?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因为,《词林正韵》虽然成书于清季,但它所反映的并不是清时的语音,而是以宋词为主体的音韵状况,这与《平水韵》基本是同一年代。因此,它所反映的应该是宋词用韵对平水韵的突破和拓展。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平水韵》韵部划分的某种不合理性。  那么,元曲的音韵是不是也是对《平水韵》、《词林正韵》的突破和拓展呢?不是。因为《中原音韵》(曲韵)所反映的是元代的实际语音状况,语音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由原来的“平、上、去、入”四声发展为“阴、阳、上、去”四声了。质言之,曲韵是基于不同语音的全新的音韵系统,它就是当时的“中华新韵”。由此也可知我们建立《中华新韵(十四韵)》的历史必然性。
    3、诗词不同韵,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很合理、不太必要的。看不出它在诗词发展史上起过什么积极的作用。《词林正韵》的韵部,以《平水韵》为基准,进行了一些合并、拆分,拓宽了韵部,纠正了《平水韵》的某些不合理性,这是积极的,虽然并不彻底;但是只是解决了词韵,并没有触动诗韵,没有把诗韵和词韵统一起来。这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在当时也可能是原因的。古人今人在创作时大量的“以词韵入诗”,只是在行动上进行突破的尝试,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来。现在我们正式的统一诗韵词韵,应该是有必要和有可能的。对于旧韵作出适当的调整,主要是以《词林正韵》为基础,参照“同身同韵”的原则,适当合并韵部,暂名为《宽韵》,诗词通用。具体调整如下:
    1、第一部“东冬”与第十一部“庚青”合并为“东庚”部,可以通押。但仍保留原词韵的“东冬”与 “庚青”两个子部;
    2、第六部“真文”与第十三部“侵独用”合并;
    3、第七部“寒删”与第十四部“覃盐”合并;
    4、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部,即所有的入声部合并,全部通押。但仍保留原词韵的“屋沃”、“觉药”、“质陌”、“物月”、“合恰”五个子部。关于入声部合并,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早就认为,入声可以通押。书中把入声字按照汉语拼音的韵母归入8个韵部,在“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七齐、十姑、十一鱼”这8个韵部中单列了入声字,并且在正文前的“出版说明”中说:“1、分类通押……。2、全部通押:唐代大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两首古诗的入声韵脚,都跨遍了我们今天的八个入声韵部,为我们今天入声全部通押开了先河。”在“凡例”中又注明“A:分类通押……。B:凡属入声字,本书中的八个入声韵部一律通押”。

《宽韵》(诗词通用)

第一部(东、庚可通押 ): (一)东冬;(二)庚青(含蒸)
第二部  江阳
第三部  支微
第四部  鱼虞
第五部  佳灰
第六部  真文(含侵)
第七部  寒删
第八部  萧肴
第九部  歌波
第十部  佳麻
第十一部 尤求
第十二部(入声可通押 ):一(屋沃); 二(觉药); 三(质陌);四(物月);五(合洽)

    比较上表中所列的《宽韵》与《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韵部对应状况可以看出:《宽韵》只是沿着《词林正韵》的路子,继续对《平水韵》韵部划分的不合理性进行调整,彻底的解决了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看出,《宽韵》所贯彻的划韵尺度,原则上是参照“同身同韵”。鉴于部分作者的使用习惯,在目前的过渡阶段,第一韵部(东庚)保留了两个子韵部,第十二韵部(入声通押)保留了五个子韵部。作者既可以使用较宽的韵部,也可以使用较严的子韵部。
    诗词通用的《宽韵》,还算不算旧韵呢?当然算。《宽韵》只是对《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韵部做了少量的合并,并没有打破原来的韵部。它仍然是基于《平水韵》、《词林正韵》时代的读音来划分的,仍然属于旧韵的声韵体系。因此,它是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旧声韵。
    在使用新韵和旧韵的问题上,我们的方针是“双轨并行”。在使用旧韵中的《宽韵》和《平水韵》《词林正韵》的问题上,也应该是“双轨并行”的。即是说,既可以使用《宽韵》写诗填词,又可以“诗遵平水、词守词林”。《中华诗词》杂志明确宣布,在审诗、选诗、诗词大赛评奖等项活动中,在用韵问题上按照《宽韵》和《平水韵》《词林正韵》“双轨并行”的原则来掌握。

     (本文发表于《中华诗词》2006年第3期)  壬辰小满  古木  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8-1-14 07: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8-1-14 03:28
对《平水韵》的改良——《宽韵》

新韵代替古韵,新瓶装旧酒。唯有普通话声韵,才是一统天下的真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14 08: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也发明了一部《平水宽韵》,不知与此部有什么不同?至今不见公布正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8-1-14 08: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8-1-14 08:44 编辑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8-1-14 03:28
对《平水韵》的改良——《宽韵》

在传统诗词用韵上,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己变,道也要变。普通话的天下岂容其它韵流行!唯有普通话声韵才是一统天下的真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14 08: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8-1-14 08:42
在传统诗词用韵上,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己变,道也要变。普通话的天下岂容其它韵流 ...

既然叫传统诗词,它的语言成份就是传统的。你既然不用传统语言,要用曾通话,那你就自己用普通话另创造一种什么诗!近体诗是唐人创造的,自然就要用唐人的规矩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8-1-14 09: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1-14 08:55
既然叫传统诗词,它的语言成份就是传统的。你既然不用传统语言,要用曾通话,那你就自己用普通话另创造一 ...

雪中梅  绝句  普通话声韵
入夜北风王,平明雪盖房。
不知梅好否?依旧送来香。
这首是什么体?最好鉴赏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09: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吟者归来 于 2018-1-14 10:13 编辑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8-1-14 03:28
对《平水韵》的改良——《宽韵》

十分感谢绝谷野樵先生转来赵京战先生的这篇“《宽韵》说略”,奉茶问好!
说实话,我对所有新声韵倡导者一向都是尊重和赞赏的。非常遗憾,读罢这篇说略,内心委实不是滋味,真没想到,作为新声韵主要倡导者之一的赵京战先生,其认知水准竟然也是这般让人不敢恭维,由此不难想象诗韵改革进程如此缓慢的深层次缘由了。
1、若能认清韵乃声韵,则应不难理解:普天之下早已无人读得出听得懂的中古平水韵无论怎样改良,都将严重违背这一基本韵理,承认中古平水韵仍为声韵,这个大前提就根本是站不住脚的,然则一切围绕这个前提条件所做的任何立论便成空中楼阁了。
2、赵京战先生对唐宋正音语音系统及其演变究竟有多少研究?如此改良的音韵学依据又是什么?仅仅根据后世的为诗实践吗?连资深古音韵学家都拎不清的事情,赵先生干嘛非要横插一杠子?这不没事儿找事儿,授人以口实吗?业内反响想必不怎么样吧。
3、词林正韵所依托的语音系统与中古平水韵一脉相承,事实上也是无人能读的,纵然将平水韵改成与词林正韵完全相同,不照样还是无人读得出听得懂吗?格律诗独特的音乐美不是依然无法体现于舌间耳畔吗?那这样的改良又有何意义呢?真是莫名其妙!
4、相应地,所谓新声旧韵双规并行的提法同样违背基本韵理,在诗词学术上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作为权宜之计则另当别论,不赘。
5、由此可见,难怪一些旧韵朋友(比如金筑子先生)从骨子里看轻诗词学会的改革老干,看来老金等人还真不是瞎说八道,还真不是冤枉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14 10: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要咬住韵乃声韵这一点不放!从绝对的个体声韵来讲,张三和李四的声韵也不一样。按你的绝对理论,天下没有押韵的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0: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1-14 10:06
你不要咬住韵乃声韵这一点不放!从绝对的个体声韵来讲,张三和李四的声韵也不一样。按你的绝对理论,天下没 ...

老金啊,我一向是拿你当朋友看的。可你如此当众抬杠,就别怪我不给你面子了。
认不清韵乃声韵这一基本韵理,便是在根本上不懂诗韵,对格律诗作者而言尤甚。

看来老金八成不懂音乐,你若能上升到音乐美的高度认知诗韵,就不会这样说喽。
我像你那样绝对化了吗?我讲舌间耳畔,你扯纸面,我讲群体,你扯个体,晕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0: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8-1-14 07:55
新韵代替古韵,新瓶装旧酒。唯有普通话声韵,才是一统天下的真主。

新陈代谢是各行各业永恒的主题,不独诗韵,否则历史就无法前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7

主题

364

帖子

1271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0
贡献
390
金钱
437
发表于 2018-1-14 10: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7

主题

364

帖子

1271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0
贡献
390
金钱
437
发表于 2018-1-14 10: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英 发表于 2018-1-14 10:39
楼主自己理解错了喋喋不休一堆废话。要去正确理解人家三韵一统指的是什么 ...

就其核心实质而言,理解没错。尽管结果可能是一致的,但缘由和过程大不相同,其进程也会严重滞后。承认平水、词林等仍有资格作为全国范围的声韵本身,便已严重有违基本韵理了。
讲明基本韵理而照顾现阶段旧韵诗者情绪是一回事,模糊基本韵理而一味迁就、空喊改良是另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0: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英 发表于 2018-1-14 10:43
赵京战先生的文章梗概很清楚,说的很在理

其他方面的确不无道理,但在根本问题上犯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违背了韵乃声韵这一基本韵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古平水韵等成了近百年前五四文学革命的漏网之鱼,是时候重新张网捕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8-1-14 11: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吟者归来 发表于 2018-1-14 10:57
其他方面的确不无道理,但在根本问题上犯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违背了韵乃声韵这一基本韵理。
由于历史的 ...

押韵就是押音声。而不是押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1: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8-1-14 11:04
押韵就是押音声。而不是押字。

时下只会在纸面上押韵字的所谓近体诗,九成半以上不过是诗八股或文字游戏,其作者九成九以上属入流或不入流的匠人。哦,我这话可是留有余地的,并未绝对化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8-1-14 11: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吟者归来 发表于 2018-1-14 11:34
时下只会在纸面上押韵字的所谓近体诗,九成半以上不过是诗八股或文字游戏,其作者九成九以上属入流或不入 ...

英雄所见略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7

主题

364

帖子

1271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0
贡献
390
金钱
437
发表于 2018-1-14 11: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1: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吟者归来 于 2018-1-14 11:49 编辑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8-1-14 03:28
对《平水韵》的改良——《宽韵》

忽然想起剑指千秋先生的《关于编撰《东南韵》的框架构想》,与赵京战先生此文恰好形成鲜明对照。先生不妨参阅一下打神者先生的同名转帖:

本帖最后由 打神者 于 2016-7-31 22:43 编辑


植杖叟先生于在下某习作下交流说:

不知东南韵就里,这首诗,合于平水韵,也合于新韵,问好。


说实话,本人对《东南韵》也不甚了然,只是看过有关《东南韵》的零星简介材料和一些标注为【东南韵】的习作,便试着尝试一下而已。因有关网站改版、原作者被人莫名禁言,眼下收集有关《东南韵》的资料还真不是一件易事。好在当时出于好奇而复制留存的一段背景材料还在,兹贴于此处,仅供植杖叟先生和对东南韵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关于编撰《东南韵》的框架构想
文/剑指千秋

      鉴于现实方言语音中入声读法已然大面积消失,现代读书音——普通话中更是连入声因素都不复存在了,而较系统地保留入声读法的地区基本上局限于东南一隅,但各地读法千差万别,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读法,为了照顾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对入声情有独钟诗者的情绪和为诗需要,建议诗界有识之士抓紧编撰一部《东南韵》。框架构想如下:
      1)《东南韵》的性质为区域性用韵,仅供海内外类平水韵方言区的格律诗者使用,并可供普通话地区的爱好者参考。
      2)《东南韵》应建立健全自己的规范读音。这一点至关重要。有规范音而读不准与根本没有规范读法完全是两回事。
      3)《东南韵》应保留入声读法,但应厘定入声读法的规范读音。比如白这个入声字的现实读法五花八门,应予澄清。
      4)《东南韵》应有现实语音依托和专属自己的基础方言。可以现今某地方言为基础,并适当吸收部分中古合理读法。
      5)《东南韵》的地位应是独立的。既非平水韵的简单翻版,亦非普通话的肆意改造。此书一出,声韵之争可望休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1: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英 发表于 2018-1-14 11:46
说人家不入流,我不赞成,诗写得好的多呢,真正的诗人很多,只能说他们思想保守,转不过弯来 ...

以建立并扩大诗韵改革统一战线的角度观之,君言自有道理。可若站到诗词历史的高度,以在真正意义上振兴现代民族诗词文化为宗旨立论,我说的也是实情。
五四百年庆典在即,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了,革命毕竟不是请客吃饭。再者,不入流的匠人毕竟是客观实在,入流不入流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有何不可言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8-1-14 12: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吟者归来 发表于 2018-1-14 11:48
忽然想起剑指千秋先生的《关于编撰《东南韵》的框架构想》,与赵京战先生此文恰好形成鲜明对 ...

声韵和方言是两码事。声韵是全局性的,战略层面的,必须全国统一。方言是局部的,战术层面的,可以保留,保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7

主题

364

帖子

1271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0
贡献
390
金钱
437
发表于 2018-1-14 12: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2: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1-14 08:03
针叶林也发明了一部《平水宽韵》,不知与此部有什么不同?至今不见公布正文。 ...

针叶林先生啥时候也搞了一部《平水宽韵》?他凭什么?
至今不见公布正文,料想是等而下之,实在拿不出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14 12: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英 发表于 2018-1-14 12:09
入声在先秦独树一帜(长言短言它独立为一言),但四声出,它的命运就坎坷了,不断地融入平上去中,这个大 ...

汉人灾难多,元人、金人都把他们的辫子语强加给汉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8-1-14 12: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1-14 12:14
汉人灾难多,元人、金人都把他们的辫子语强加给汉人!

汉语音是普通话的绝对主体,其它语音影响很小,无关宏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7

主题

364

帖子

1271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0
贡献
390
金钱
437
发表于 2018-1-14 12: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2: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吟者归来 于 2018-1-14 12:33 编辑
马英 发表于 2018-1-14 12:09
入声在先秦独树一帜(长言短言它独立为一言),但四声出,它的命运就坎坷了,不断地融入平上去中,这个大 ...

若是历史地看问题,中古以降入声的大面积消亡,其根本原因还是外族入侵及随之而来的不同族群之间的语音融合与变异。毫无疑问,这是大汉民族的耻辱。朱明王朝不用蒙元时期的中原音韵,是想恢复以洛阳读书音为代表的中州雅言,惜乎已不可逆。
至于编撰《东南韵》这一大胆构想不受欢迎,根本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一是客观上把中古平水韵的全国性诗韵地位降为东南区域性用韵;
二是究竟以现今哪地方言为标准音之争会导致人脑袋打成狗脑袋;
三是既得利益(主要是沽名钓誉及诗词企业家暴利)将严重受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2: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尧 发表于 2018-1-14 08:42
在传统诗词用韵上,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己变,道也要变。普通话的天下岂容其它韵流 ...

诗界高层改良主义者也有苦衷,比如,与手握重权的泥古派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再如,对诗韵改革迫切性认识不足,未能站到历史的高度,未能真正跳出自我,未能以在真正意义上振兴现代民族诗词文化为宗旨与己任;又如,对韵乃声韵这一基本韵理存在模糊认识,尚未出拳,便已输了一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唉,理解万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1604

帖子

55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578
金钱
19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3: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1-14 08:55
既然叫传统诗词,它的语言成份就是传统的。你既然不用传统语言,要用曾通话,那你就自己用普通话另创造一 ...

我一直认为老金是相对比较开明的,怎么也如此拘泥?
就声律而言,格律诗有别于其它诗体的核心属性或曰本质属性是什么?还不是其无与伦比的音乐美吗?
音乐美也好,平仄音效也罢,不以唇齿喉舌诵读出来又如何感知?其实我是非常尊崇中古平水韵的,我认为入声的缺失的确影响了格律诗的表现力,我曾以令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失传为例,描摹了我对现代读书音中入声缺失的痛楚,还曾以三寸金莲之七美与中古平水韵做过比较,可又有什么用呢?正视历史,面对现实,才是智者之道吧。
你若真能读得出、听得懂中古平水韵,我自会举双手赞成,你若是拿着现今某地方言冒称中古平水韵,我也可以听之任之,可整个诗界都这样搞,我就无论如何不能等闲视之了,因为这已不是哪个诗者个人的私事,而是关系到现代民族诗词文化兴衰的大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 03: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