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3-11-28
威望2879
金钱10132
贡献5537
金牌会员
 
威望- 2879 点
贡献- 5537 次
金钱- 10132 枚

|
[原创]商夏比较,说华夏民族的形成
255 次点击
3 个回复
唐老鸭子 于 2018/1/15 22:59:35 发布在
[size=1.35em] 商人祖源是辽宁红山文化传人,考古发现:红山文化向南发展,进入河北地区,称小河沿文化,河北有燕山,称燕地,商人信仰的图腾“玄鸟”就是燕子,“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就与燕山有关。商先公时继续向南发展,至王亥时进入河南商丘地区,才以“商”称。所以商人以王亥为始,对王亥进行大祭,王亥前统称先公,“王亥北上有易牧”“上甲微北伐有易”,有易就是河北易河一带的部落与商人有亲缘关系,上甲微灭有易后,有易以“犬候”称,与商结姻亲联盟,在商灭夏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商王朝建立后,犬候军队一支驻扎在湖北黄彼盘龙城,负责对南迁夏遗民——荆人的监控,另一支驻扎西北地区,负责对土方、工方的监控。殷王朝时期,负责对周人的监控,所以文献记载:周人经常与犬戎交战。商青铜器和陶器云纹与红山文化勾云云一致,器型风格也相同,说明二者的传承关系。周王朝建立后,武庚叛乱,周公镇压后,商人遗民大多回迁东北祖源地,春秋时称“肃慎”,是后来女真、满族的来源,所以满人祖先传说,“七仙女呑食鸟蛋所生”与商人传说“简狄呑卯生帝喾”一致,不难看出二者的同一属性。这支游猎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创建了二个王朝——商和清。东北人与西北人面貌不同,西北人鼻梁高、坚挺,有中亚人的特征,东北人鼻梁不高、圆润,乃保留了马来人基本特征,只是受地理影响,身材比南方人高大一些。
中亚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由河西走廊进入中国青甘宁陝地区,前后二批,第一批距今约八千年进入,创造了甘肃大地湾文化,陝西半坡文化,带来了中亚二河流域早期文化的鱼图腾意识,后沉淀为道教的太极图阴阳鱼,是以鯀禹(鱼)为代表的夏族来源。第二批距今约六千年左右进入中国,创造了青甘宁马家窑文化,带来了中亚二河文明的“洪水神话”和“万字回纹”,后沉淀为道教的“上善若水”观念和回纹图形,马家窑人以水为族微标识,后世称“共工氏”,“大禹治水”即与“禹攻共工国”有关,“共工氏”被征服后,与夏人结姻亲联盟,反映在“黄帝娶西陵女”“禹娶涂山氏”传说中,共工氏后人称“应龙”,取自共工别名“土龙、句龙”。后随大禹东征中原和淮苗,在“禹征有苗”“黄帝战蚩尤”故事中出现“应龙蓄水助战”《山海经》说“应龙杀蚩尤”。夏王朝建立后,应龙族群定居于河南共水濮阳一带,称“昆吾”,即我来自昆仑山,负责对东夷的监控,是拱卫夏王朝的重要屏障。商灭夏后,迁往西北地区,商甲骨文称“工方”,在商王朝的不断打击下,后回迁祖源地甘肃一带,周王朝时,封于秦地,始以“秦人”称,是西秦的来源,秦始皇时一统东方六国,对东方华夷民族采取种族文化灭绝政策,大量服劳役和焚书坑儒,崇尚道教,终导致六国复辟而灭亡,是今天西北一带回民的来源。羌夏后人——西周创建了周王朝,周王朝实行“容华政策”,对马来人种——华人不再种族灭绝,实行分封建国,与欧亚封建制度相合,华夏二大敌对种族得以融合,形成华夏民族,这是中国土地上中亚人与马来人的第一次融合,形成中原人的面貌,汉王朝建立后,将华夏民族与南蛮统一,形成汉族,这是在中国土地上中亚人种与马来人种的第二次融合,也就是中原杂交的华夏人与南方的马来人进一步杂交,由此形成今天的汉人形象。所以汉人形象综合了中亚人和马来人的特征,就是通过种族融合的婚姻关系形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