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羊”的发明“换联头”
三羊在他的帖子《王力大师失粘说法之失误》中说:“元兢是换头,包括【换句头】和【换联头】两个内容。第1、2、3、4、5、6、7、8句的第二字,是【句头】;于此同时,第1、3、5、7句的第二字,又是【联头】。”“前联的【对句】与后联的【出句】并不对应,也就没有可比性。”
----三羊在此发明了新名词“换联头”,于是取消了“粘”的概念,制造了混乱,反而攻击王力是失误,真是颠倒了黑白。
唐近体诗声律有“粘对规则”。即“句内平仄两两交替、一联内两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上联的下句与下联的上句平仄相同)。”的关系。这在《文镜秘府论》中也有明确的论述(实际引自元兢《诗髓脑》):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一联内两句)【对】
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 (联之间)【粘】
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 (联之间)【粘】
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 (联之间)【粘】
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以上是“双换头”)
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
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
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以上只换第二字的平仄)
(注: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说:“上去入”三字《眼心抄》作一侧字,下并同。)
------以上“调声术”举例说明了律诗中句句之间平仄相对和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相同)的“粘对规则”(文镜秘府论)。换头即换句头,并无“换联头”之谓。因为“换联头”会与“换句头”相混,对一首合律的律诗而言,联和联之间也成了“平仄相对”的关系,就取消了“粘”的概念,无所谓“粘”了。可见三羊因为不懂诗,就胡乱解释,反而指责王力,是颠倒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