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1-1-25 08:58 编辑
近体诗的粘对律出自何时?
应该是出自唐人元兢的《诗髓脑》。沈、宋只是近体诗的实践者和推广者。我们可以从《文镜秘府论》[调声]的叙述即可明白: [调声]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举一首元兢诗为例: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一管,俗称一联 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 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当然,这是建立在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四声理论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