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金筑子

近体诗的粘对律出自何时?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20: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1-1-26 20:33 编辑

《蓬州野望》:  

飘摇宕渠域,---第一句头二字平。按句式二四平仄原理,此句为平平仄平仄句式。
旷望蜀门隈,---次句头两字去上入
水共三巴远,---次句头两字去上入
山随八阵开。---次句头两字平
桥形疑汉接,---次句头两字又平
石势似烟回。---次句头两字去上入
欲下他乡泪,---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
猿声几处催。---次句头两字又平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此段话不是把粘对说得最清楚不过吗?至于这是不是引元兢的《诗髓脑》还缺少根椐,但可以认定不是王昌龄说的!更与沈宋不粘边!

点评

“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6 20: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6 20: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1-26 20:31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1-26 19:18
至今没有见到唐代及唐前关于联间粘律的片言只语论述,为什么联间相粘?只有王力论述为避免各联简单重复。 ...

这个对,但不能以此否认拈二在粘对上的贡献
没有相关文献的记载自可依据前人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理论上要是在作品数量和创作群体达到一定的比率时则基本上即可承认这样的理论总结是正确的,否则只能说是偶合、暗合--如永明诗中存在个别暗合近体的现象。

点评

是的。比如沈约时肯定没有粘的理论,但沈约的30首五言八句平韵诗中竟然有1首完全符合近体的“平仄粘对律”的诗,就纯属偶然: 携手曲 南北朝·沈约 舍辔下雕辂,更衣奉玉床。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  斜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6 2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6
贡献
3597
金钱
5024
发表于 2021-1-26 20: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1-26 20:22
《蓬州野望》:  

飘摇宕渠域,---第一句头二字平。按句式二四平仄原理,此句为平平仄平仄句式。

“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用平仄格式来表示是这样:
           平平○○○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
           仄仄○○○   <-次句头两字去上入;               即:(开头两字)句间相对
           仄仄○○○   <- 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           即:(开头两字)联间相粘
           平平○○○   <-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  即:(开头两字)句间相对

刘滔亦云,--。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  因第二字的粘对关系 而令 第四字也同样符合粘对关系。

           平平○仄○  
           仄仄○平○  
           仄仄○平○
           平平○仄○

律诗(近体诗)原始的粘对模型,就是这样产生的。


点评

换头与刘滔的二四异声相结合,这个想法我也想过,但终是作罢,根据又二,其一是刘滔的二四异声终归还停留在四声碎用的初级阶段,其二是从调声术中的相承和后面的用声法式仍不可避免地出现拗句、三仄脚、三平尾 五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6 2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6 21: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26 20:59
“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 ...

换头与刘滔的二四异声相结合,这个想法我也想过,但终是作罢,根据有二,其一是刘滔的二四异声终归还停留在四声碎用的初级阶段,其二是从调声术中的相承和后面的用声法式仍不可避免地出现拗句、三仄脚、三平尾

五言一平声:九州不足步 目击道存者
  二平声:玄经满狭室 绿水涌春波 雨数斜塍断 蒙县阙庄子
  永惭问津所 咏歌殊未已 百行咸所该
  三平声:披书对明烛 兰生半上阶 无论更漏缓 天命多羸仄
  终缺九丹成 水潢众浍来 洊雷扬远声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 非关心尚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6 21: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6 20:23
这个对,但不能以此否认拈二在粘对上的贡献
没有相关文献的记载自可依据前人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理论上要 ...

是的。比如沈约时肯定没有粘的理论,但沈约的30首五言八句平韵诗中竟然有1首完全符合近体的“平仄粘对律”的诗,就纯属偶然:
携手曲 南北朝·沈约
舍辔下雕辂,更衣奉玉床。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   
斜簪映秋水,开镜比春妆。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所畏红颜促,君恩不可长。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鵁冠且容裔,岂吝桂枝亡。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下平七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6 22: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朝庾信五言八句诗80首中5首合平仄粘对律:

1 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诗 南北朝·庾信
细柳望蒲台,长河始一回。
秋桑几过落,春蚁未曾开。
萤角非难驭,搥轮稍可催。
只言千日饮,旧逐中山来

2舟中望月诗 南北朝·庾信
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
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
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

3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其十二
出没看楼殿,间关望绮罗。
翔禽逐节舞,流水赴弦歌。
细管吹丛竹,新杯卷半荷。
南宫冠盖下,日暮风尘多

4 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 其十六
度桥犹徙倚,坐石未倾壶。
浅草开长埒,行营绕细厨。
沙洲两鹤迥,石路一松孤。
自可寻丹灶,何劳忆酒垆。
  
5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其二十三
今朝好风日,园苑足芳菲。
竹动蝉争散,莲摇鱼暂飞。
面红新著酒,风晚细吹衣。
跂石多时望,莲船始复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6 22: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南北朝-隋朝这些偶尔出现的“合律”诗是无法用元兢理论解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6
贡献
3597
金钱
5024
发表于 2021-1-26 23: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1-26 23:26 编辑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6 21:10
换头与刘滔的二四异声相结合,这个想法我也想过,但终是作罢,根据有二,其一是刘滔的二四异声终归还停留 ...

有不完善处,删除。



点评

在平仄二元的前题下你的推导却是对的,如此便可变刘滔的二四异声为二四平仄异声而自然淘汰了四声碎用中的同上、同去、同入,这个前题或可参考调声中的‘’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理论上去入一声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08: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7 08: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1-27 09:29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26 23:09
有不完善处,删除。

在平仄二元的前题下你的推导却是对的,如此便可变刘滔的二四异声为二四平仄异声而自然淘汰了四声碎用中的同上、同去、同入,这个前题或可参考调声中的‘’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理论上去入一声便已有了平仄二元的概念;

但调声若为王昌龄遗作的话则还不能认定为初唐在近体的声律上便已经形成了雏型,从日本的作文大体所辑录的‘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下避三同声病’及白氏‘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又下避三连’云云看其四声碎用的迹象都还很明显,所以理论上还无法认定初唐声律变刘滔的二四异声为二四平仄异声这点是成立的,也就仅仅是推导上的是对的罢了

点评

山有:1)但调声若为王昌龄遗作的话则还不能认定为初唐在近体的声律上便已经形成了雏型,从日本的作文大体所辑录的‘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下避三同声病’及白氏‘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又下避三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22:20
第三,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青轩明月时,紫殿秋风日,瞳陇引夕照,晻暧映容质。”又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又曰:“徐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09: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09: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7 08:36
在平仄二元的前题下你的推导却是对的,如此便可变刘滔的二四异声为二四平仄异声而自然淘汰了四声碎用中的 ...

第三,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青轩明月时,紫殿秋风日,瞳陇引夕照,晻暧映容质。”又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又曰:“徐步金门出,言寻上苑春。”--------------
从例诗看: 紫殿秋风日、晻暧映容质、徐步金门出----殿与日、暖与质、步与出,指的都是仄对仄即为蜂腰,而不是同上、或同去、或同入(碎声同)才为蜂腰。可推论刘滔的二四异声为平仄异声而不是碎用四声。

点评

其下有或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据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09: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7 09: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1-27 09:38
第三,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 ...

其下有或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据此可知为四声碎用,另外在文笔十病得失中也有相类的论述,仍可知其为四声碎用

点评

但不要忽视“又曰”。这又曰讲的是不能同平仄,否定了必须同上同去同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1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0: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7 09:52
其下有或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 ...

但不要忽视“又曰”。这又曰讲的是不能同平仄,否定了必须同上同去同入。

点评

这只是你的理解 蜂腰:第一句中第二字、第五字不得同声。   诗得者:“惆怅崔亭伯”;失者:“闻君爱我甘”。   笔得者:“刺是佳人”;(四言。)失者:“杨雄《甘泉》。(四言。)得者:“云汉自可登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1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7 10: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1-27 10:02
但不要忽视“又曰”。这又曰讲的是不能同平仄,否定了必须同上同去同入。 ...

这只是你的理解
蜂腰:第一句中第二字、第五字不得同声。
  诗得者:“惆怅崔亭伯”;失者:“闻君爱我甘”。
  笔得者:“刺是佳人”;(四言。)失者:“杨雄《甘泉》。(四言。)得者:“云汉自可登临”,(六言。)“摩赤霄而理翰”;(六言。)失者:“美化行乎江、汉”,(六言。)“袭元、凯之轨高”。(六言。)得者:“高 仞排虚空”,(七言。)“盛轨与三代俱芳”,(七言。)“犹聚鹄之有神 ”;(七言。)失者:“三仁殊途而同归”,(七言。)“偃息乎珠玉之室”。(七言。)得者:“雷击电鞭者之谓天”;(八言。)失者:“润草沾兰者之谓雨”。(八言。)
  或云:平声赊缓,有用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太半。

这里不就更明显了,惆怅崔亭伯是允许的,怅与伯,一去一入;而闻君爱我甘则是病,君与甘,同平;当然,这里仅指第一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7 10: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 《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按刘氏的解释都是四声碎用

点评

这刘氏为刘善经。他这理论和他其后说的一致:二四五都不得同上去入。五言后三字必须上去入同在,这样的句子在永明体中恐怕难找;但二五平仄句都是主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10: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7 10: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1-28 02:04 编辑

蜂腰中的二五同平一个说是病,一个说不是病,究竟是不是病?这就是理解上的问题了,首句用韵则元兢说的是对的,首句不入韵则同平是病,非韵句理同此【。。。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余可参考上尾

第二,上尾。(或名土崩病。)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诗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如此之类,是其病也。)又曰:“可怜双飞凫,俱来下建章,一个今依是,拂翮独先翔。”又曰:“荡子别倡楼,秋庭夜月华,桂叶侵云长,轻光逐汉斜。”(若以“家”代“楼”,此则无嫌。)
  释曰:此即犯上尾病。上句第五字是平声,则下句第十字不得复用平声,如此病,比来无有免者。此是诗之疣,急避。
。。。
补按,比来无有免者应是此来无有免者之误,抄书都抄错,可见上传电子文档者多有失误之处,不可不察

2345截图20210127235954.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0: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7 10:17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 ...

这刘氏为刘善经。他这理论和他其后说的一致:二四五都不得同上去入。五言后三字必须上去入同在,这样的句子在永明体中恐怕难找;但二五平仄句都是主流。

点评

依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10: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7 10: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1-27 10:42
这刘氏为刘善经。他这理论和他其后说的一致:二四五都不得同上去入。五言后三字必须上去入同在,这样的句 ...

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7 10: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1-28 02:07 编辑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爱我,窃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 《止欲赋》云:“思在为素,悲随以消。”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稻,春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不得”,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老金明显理解上有误,按刘氏的观点,一句之中第二字不能与第五字同声,也不能与第四字同声,但不存在四与五不可同声的说法,也不存在后三字必须上去入同在的说法,上去入同在,在三仄脚的律句中只是最为理想的状态而不是必要条件,如潮平两岸阔之类,此理同律诗提倡四声递用。

即便是后来的白氏亦明言下避三同声、下避三连云云,指的也只是避平平平、上上上、去去去、入入入

点评

第十三,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鹤膝,此例文人以为秘密,莫肯传授。上官仪云:“犯上声是斩刑,去入亦绞刑。”)如曹子建诗云:“公子敬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11: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1: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7 10:49
刘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 ...

第十三,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鹤膝,此例文人以为秘密,莫肯传授。上官仪云:“犯上声是斩刑,去入亦绞刑。”)如曹子建诗云:“公子敬爱客。”“敬”与“爱”是,其中三字,其二字相连,同去声是也。  元兢曰:“平声不成病,上去入是重病,文人悟之者少,故此病无其名。兢案《文赋》云:‘或龃龉而不安。’因以此病名为龃龉之病焉。”  崔氏是名“不调”。不调者,谓五字内,除第一字、第五字,于三字用上去入声相次者,平声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晓。如“晨风惊叠树,晓月落危峰。”(“月”次“落”,同入声。)如“雾生极野碧,日下远山红。”(“下”次“远”,同上声。)如“定惑关门吏,终悲塞上翁。”(“塞”次“上”,同去声。)  

点评

这个指的是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外的中间三字,可不是后三字哦 贡举条式上则明言除第一字及第五字中避三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1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7 11: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1-27 11:21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1-27 11:08
第十三,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若犯上声,其病重 ...

这个指的是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外的中间三字,可不是后三字哦,指的也只是避两连声

当然,三连声是尤重于两连声的,贡举条式上明言除第一字及第五字中避三连,一定程度上还是接纳了中两连声的,可以说是对龃龉病的放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1: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五言不用二四平仄,那么:上去入去上、去上入上去、入上去上入这样的句子都是合理的。

点评

你这是故意跟沈约、刘滔抬杠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11: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7 11: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1-27 11:25
如果五言不用二四平仄,那么:上去入去上、去上入上去、入上去上入这样的句子都是合理的。
...

你这是故意跟沈约、刘滔抬杠吧

点评

他们说:平为一声,上去入为一声。已经变四声为两声。这已经注定了四声二元化平仄,永明体句子绝大多数皆不存在四声碎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11: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1: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7 11:39
你这是故意跟沈约、刘滔抬杠吧

他们说:平为一声,上去入为一声。已经变四声为两声。这已经注定了四声二元化平仄,永明体句子绝大多数皆不存在四声碎用。

点评

纵算如你老所说也不能说‘上去入去上、去上入上去、入上去上入这样的句子都是合理的’呀 忘了沈约的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忘了刘滔的‘’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17: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7 17: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1-1-27 11:47
他们说:平为一声,上去入为一声。已经变四声为两声。这已经注定了四声二元化平仄,永明体句子绝大多数皆 ...

纵算如你老所说也不能说‘上去入去上、去上入上去、入上去上入这样的句子都是合理的’呀

忘了沈约的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忘了刘滔的‘’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6
贡献
3597
金钱
5024
发表于 2021-1-27 22: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1-27 22:27 编辑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7 08:36
在平仄二元的前题下你的推导却是对的,如此便可变刘滔的二四异声为二四平仄异声而自然淘汰了四声碎用中的 ...

山有:1)但调声若为王昌龄遗作的话则还不能认定为初唐在近体的声律上便已经形成了雏型,从日本的作文大体所辑录的‘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下避三同声病’及白氏‘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又下避三连’云云看其四声碎用的迹象都还很明显,2)所以理论上还无法认定初唐声律变刘滔的二四异声为二四平仄异声这点是成立的,也就仅仅是推导上的是对的罢了。

苏回:1)元兢 在说明 调声之术时,同时也举了一个诗例: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通过分析其例,就可以补充说明的不足,就可以正确知道初唐 在声律上是否 形成了雏型。2)同时也可以知道,刘滔的二四异声,是否 进化到 平仄异声。我的详细解释如下,我觉得,加上我前面的帖,山有 先生是会明白其中含义的。

诗  名:《于蓬州野望》 作  者:若兢   诗  式:五言律诗 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第一式      入韵部:010上平十灰 (平水韵)
:01 :飘摇宕渠域,    (域,入声十三职 )
     :○◎●○▲   --2,*,4,1,5,
     :b00011                                   <---带字母数字行表示标准平仄格式分别为:0 平声,1 仄声。
     :piao2 yao24 dang4 qu-ju1 yu5   <---数字 1,2,3,4,5 顺次表示为 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声。
     :失对  b句式变形(特拗)
:02 :旷望蜀门隈,    (隈,上平十灰 )
     :●◎▲○○   --4,*,5,1,1,
     :B11100  (韵)
     :kuang4 wang24 shu5 men1 wei1
     :
:03 :水共三巴远,    (远,上声十三阮,去声十四愿 )
     :●◎◎○●   --3,*,*,2,*,
     :a11001
     :shui3 gong14 san24 ba2 yuan34
     :
:04 :山随八阵开。    (开,上平十灰 )
     :○○▲●○   --1,1,5,4,1,
     :A00110  (韵)
     :shan1 sui1 ba5 zhen4 kai1
     :
:05 :桥形疑汉接,    (接,入声十六叶 )
     :○○○●▲   --2,2,1,4,5,
     :b00011
     :qiao2 xing2 yi-ning1 han4 xie-sha-jie-cha5
     :
:06 :石势似烟回。    (回,上平十灰 )
     :▲●●○○   --5,4,3,2,1,
     :B11100  (韵)
     :shi-dan5 shi4 si-shi3 yan-yin2 hui1
     :
:07 :欲下他乡泪,    (泪,去声四寘 )
     :▲●○○●   --5,*,2,2,4,
     :a11001
     :yu5 xia34 tuo-ta2 xiang2 lei4
     :
:08 :猿声几处催。    (催,上平十灰 )
     :○○◎●○   --1,2,*,*,1,
     :A00110  (韵)
     :yuan1 sheng-qing2 ji13 chu34 cui1
     :
本诗里出现相同字是: 0
说明:1)诗文下面○●▲◎符号,分别是代表此字的平、仄、入、多声属性。
      2)数字 1,2,3,4,5 顺次表示为 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声。
      3)带字母数字行表示标准平仄格式分别为:0 平声,1 仄声。
      4)空白行如有文字,即为简略出律评价内容。但可平可仄◎处,不予评价。



点评

理论不是靠一个诗例就能证明的,沈约还有几乎全合近体的诗例存在呢,据此能证明沈约时期就产生了近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2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7 22: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21-1-27 22:20
山有:1)但调声若为王昌龄遗作的话则还不能认定为初唐在近体的声律上便已经形成了雏型,从日本的作文大体 ...

理论不是靠一个诗例就能证明的,沈约还有几乎全合近体的诗例存在呢,据此能证明沈约时期就产生了近体?

点评

先从一个开始吧,这一个诗例,先生能否接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22: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7 22: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1-1-27 22:33 编辑

元兢为什么将平声与仄声区别对待(蜂腰:平声非病也),因为平声是一声且字多(比上去入总计还多),故受到优待。另外仄声有三,有回旋的余地。所以永明体甚至近体中他们有两层态度:一,讲究平仄二元化:四声分为浮声和切响,用于区分八病之平头、上尾;二,仄声分为三声,用于区分蜂腰和鹤膝。到了近体,第二层(仄分三声)成为细部修辞,排除在格律之外了~~

点评

也即是说,近体的平仄二元与四声碎用是粗细之分?或是简繁之分?整体与局部之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22: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1-27 22: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1-27 22:29
元兢为什么将平声与仄声区别对待(蜂腰:平声非病也),因为平声是一声且字多(比上去入总计还多),故受到 ...

也即是说,近体的平仄二元与四声碎用是粗细之分?或是简繁之分?整体与局部之分?

点评

应该是。比如现在写律诗,虽然不考虑沈约八病,但白脚四声(鹤膝)和句中挤韵(大韵)仍是应该考虑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22: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6
贡献
3597
金钱
5024
发表于 2021-1-27 22: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21-1-27 22:45 编辑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7 22:26
理论不是靠一个诗例就能证明的,沈约还有几乎全合近体的诗例存在呢,据此能证明沈约时期就产生了近体? ...

先从一个开始吧,这一个诗例,先生能否接受?

资料:  “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之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管。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诗格 》[唐] 王昌龄

点评

补 此是盛唐时的诗论,即便是初唐元兢的也不是刘滔时期的,其最多只能说明初、盛唐时期便有了平仄的概念,决无可能证明刘滔的二四异声即二四平仄异声之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22:54
这一个诗例当然颇合二四平仄异声,但不能证明刘滔的二四异声即是二四平仄异声,这点得有相关的文献支撑,除此之外就得在大同诗人群体和作品中作精确的统计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2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7 22: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1-27 22:35
也即是说,近体的平仄二元与四声碎用是粗细之分?或是简繁之分?整体与局部之分? ...

应该是。比如现在写律诗,虽然不考虑沈约八病,但白脚四声(鹤膝)和句中挤韵(大韵)仍是应该考虑的。

点评

道理上应该是对的,否则很难解释到了白氏时代还带有四声碎用的痕迹,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就此话题写个专帖讨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27 2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0 0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