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晓客

如何把诗句写通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组诗,第一首前两句说:“忽报溪山可远行,沉沉暮色转新晴。”这里也有交代不明的问题。“忽报溪山可远行”,这里说“忽报”,谁报道溪山可以远行呢?不知道是谁报,主语不见了,感觉有些别扭。我们看古人所说,薛涛的“西风忽报雁双双”,有主语“西风”,其实是西风送来一双双大雁,她用了“报”字形容,就特别形象。程敏政的“隔岸钟声忽报晴”,主语是隔岸的钟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逻辑意思不清楚,搭配不当
有的人写诗句子不通,是因为逻辑搞不清楚,词语搭配不当造成的。我们看诗词,创作诗词,起码对基本的字词使用要有简单的分析能力吧。不能浑浑噩噩地看,糊里糊涂地写,感觉像模像样就可以了。这样肯定不行,诗词具体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精准使用,极其重要。因此,要培养对每一个字词使用的敏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看这首小词:
1.渔歌子·世外桃源
曲径通幽五柳堂,溪前竹后菊争芳。晨薄雾,晚残阳,蛙声一片响清塘。
这是学员作业。我在批改的时候,说末句“蛙声一片响清塘”的“响”字不雅。结果她改为“蛙声一片脆清塘”,觉得“脆”字很雅。因为青蛙在池塘里鸣叫,声音很清脆,由此觉得“脆”字极佳。——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蛙声一片脆清塘”还不如“蛙声一片响清塘”。因为“蛙声一片响清塘”,只是不雅而已,句子还是通的;但改后的“蛙声一片脆清塘”,句子完全不通了,哪有“脆清塘”这种说法?“脆”字怎么能跟“清塘”搭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应该怎么修改呢?有的人碰到这种情况,往往会换成其他字,像“蛙声一片噪清塘”、“蛙声一片聒清塘”、“蛙声一片闹清塘”等等。其实,“蛙声一片闹清塘”还略微好一点。但改诗之法,有一字一词不妥,有时候并不是非得只改那一个字一个词。因为这种改法往往不奏效,有时候需要把整句换掉,换一种表达的思路。比如古人形容蛙声,经常以拟声词“阁阁”形容,你就可以改为“蛙声阁阁满池塘”。像“阁阁”这种典雅的词语,看诗的时候要留心积累,否则你写成“蛙声呱呱满池塘”,那就不是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比如这首小词:
2.南柯子·游舍夫沙万蓝镇
小镇风情妙,游人兴意忙。蓝墙烛暗半疏窗。星落枕边、轻袅入诗乡。
这里的末句“星落枕边、轻袅入诗乡”,有两处问题:一是逻辑有误,“星落枕边”,星怎么会落枕边呢?就算你躺在床上,倚着枕头,望着星辰,感觉星辰离自己很近,以至于感觉“星落枕边”。但直接这么写进词里,就会很突兀,让读者觉得逻辑有问题。二是词语搭配不当。“星落枕边、轻袅入诗乡”,注意“袅”字,可以形容烟,可以形容丝,可以形容声音,但是不可以形容“星”。因此,这个搭配是有问题的,故而末句是不通之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这一首七律《寄夜读临窗探月》,颔联写道:“金乌日日随芳草,桂魄遥遥就玉筝。”首先,这诗的题目,我没有看懂,不知该如何断句。而“金乌日日随芳草”一句,也似乎大有问题。“金乌”是指太阳,因为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那么,太阳如何日日随着芳草呢?这是何意呢?殊难理解,感觉逻辑意思不怎么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像这种逻辑意思不清楚,搭配不当的问题,作为创作者,自己要有简单的分析、判别能力。因为这种问题显而易见,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发现,从而避免这种不通之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意脉衔接不连贯
   诗词创作,意脉衔接或意脉贯穿,是重中之重。意脉是内在的,文辞是外在的,意脉靠文辞来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人杨载曰:“凡作古诗,……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一句之内,意脉贯穿,整句诗才通畅、连贯;一篇之中,句与句之间意脉贯穿,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是活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之内,要做到意脉贯穿,则必须处理好词与词之间的衔接关系。一篇之中,要做到意脉贯穿,则必须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者,往往不注意这个,字词胡乱搭配,句子东拼西凑,导致凌乱不通。我们举个李白的例子——《秋下荆门》,来简单说一下这首诗的关系处理,意脉贯穿: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句说,“霜落荆门江树空”,秋来霜落,木叶零落,荆门一带的江树就变得极为空疏了。这句子看起来简单,但是多少人连这种简单的关系都处理不好。
首先,这一句的“霜落”,照应到题目的“秋”字;“荆门”二字,扣到题目所交代的“荆门”地点。正是因为,霜落荆门,有秋霜侵袭,江树叶落,才会有“江树空”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句交代“霜落”、“树空”,说明已是秋季,次句趁便交代出“秋风”,自然而然的衔接。“布帆无恙挂秋风”,诗人乘船东下,布帆高挂,安然无恙,秋风吹拂,极为顺畅。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按《晋书·顾恺之传》记载,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借来形容自己旅途平安、快然自适的样子。本来很平常的意思,但由于巧妙地结合了典故来表达,就多了几分趣味和底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6 21: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拿内容与题目对应来看。题目说“秋下荆门”,首句点到“秋”、“荆门”,次句写乘船挂帆出发,扣到题目的“下”字(乘船而下)。三四句是虚写发挥,一反一正来写,而且极巧妙地用了典故。但是,我们在创作中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实入虚,如何以严谨的意脉衔接,同时又显得不着痕迹。你看李白的手段,第三句“此行不为鲈鱼鲙”,李白说,我这次外出旅行,不是因为喜欢吴地的鲈鱼美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7 22: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明显,这是用张翰“莼鲈思归”的典故。按照《世说新语·识鉴》记载,西晋的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思念故乡吴地的菰菜、鲈鱼鲙的美味,就辞官回乡了。李白此行,沿途向东,必然会到吴地,所以用了这个典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7 22: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你看李白由实入虚的衔接,起码有两处关联的意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7 22: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注意:第一,次句交代“布帆挂秋风”,沿江东下,第三句顺势联想到吴中的鲈鱼,乃是自然而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7 22: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次句交代出“秋风”的意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7 22: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句由“秋风”联想到张翰见秋风思鲈鱼之典,也很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7 22: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张翰是见秋风起而思念莼羹、鲈鱼鲙的。由秋下荆门,引出吴中;由“秋风”引出“鲈鱼”。你看这种意脉的衔接、转换,真是浑然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7 22: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句说:“自爱名山入剡中。”前一句反面来说,“不为鲈鱼脍”;这一句正面来说,说自己是因为喜爱剡中的名山胜水,才一路东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7 22: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剡中”属会稽郡,按《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巖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世即以“千岩万壑”形容会稽或剡中山川之美。那么,你看三四句的衔接痕迹,“不为”,否定来说,“自爱”,肯定来说,从关联词上,有一种承接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7 22: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法易简录》评论说:“首句写荆门,用‘霜落’、‘树空’等字,已为次句‘秋风’通气。次句写舟下,趁便嵌入‘挂秋风’字,暗引起第三句‘鲈鱼脍’意来。第三句即以‘此行’承住上二句,以‘不为鲈鱼脍’五字翻用张翰事,以生出第四句来,托兴名山,用意微蜿。”你看李白虽然是快手,但是诗的意脉、关系处理不含糊,一层一层写下来,非常严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7 22: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句由“霜落”、“树空”,暗伏“秋风”的意象。次句顺势交代“秋风”,写乘船而下;第三句转笔,由乘船而下,接到吴中,由“秋风”联想到“鲈鱼”。但以否定出之,为第四笔正笔写“托兴名山”张本。——环环相扣,如流水而下,虽有迂曲,但不断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8 22: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句说,“霜落荆门江树空”,秋来霜落,木叶零落,荆门一带的江树就变得极为空疏了。这句子看起来简单,但是多少人连这种简单的关系都处理不好。
首先,这一句的“霜落”,照应到题目的“秋”字;“荆门”二字,扣到题目所交代的“荆门”地点。正是因为,霜落荆门,有秋霜侵袭,江树叶落,才会有“江树空”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8 22: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句交代“霜落”、“树空”,说明已是秋季,次句趁便交代出“秋风”,自然而然的衔接。“布帆无恙挂秋风”,诗人乘船东下,布帆高挂,安然无恙,秋风吹拂,极为顺畅。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按《晋书·顾恺之传》记载,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借来形容自己旅途平安、快然自适的样子。本来很平常的意思,但由于巧妙地结合了典故来表达,就多了几分趣味和底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8 22: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拿内容与题目对应来看。题目说“秋下荆门”,首句点到“秋”、“荆门”,次句写乘船挂帆出发,扣到题目的“下”字(乘船而下)。三四句是虚写发挥,一反一正来写,而且极巧妙地用了典故。但是,我们在创作中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实入虚,如何以严谨的意脉衔接,同时又显得不着痕迹。你看李白的手段,第三句“此行不为鲈鱼鲙”,李白说,我这次外出旅行,不是因为喜欢吴地的鲈鱼美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8 22: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明显,这是用张翰“莼鲈思归”的典故。按照《世说新语·识鉴》记载,西晋的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思念故乡吴地的菰菜、鲈鱼鲙的美味,就辞官回乡了。李白此行,沿途向东,必然会到吴地,所以用了这个典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8 22: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你看李白由实入虚的衔接,起码有两处关联的意脉,值得注意:第一,次句交代“布帆挂秋风”,沿江东下,第三句顺势联想到吴中的鲈鱼,乃是自然而然;第二,次句交代出“秋风”的意象,第三句由“秋风”联想到张翰见秋风思鲈鱼之典,也很自然。本来张翰是见秋风起而思念莼羹、鲈鱼鲙的。由秋下荆门,引出吴中;由“秋风”引出“鲈鱼”。你看这种意脉的衔接、转换,真是浑然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19万

帖子

6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九州雅集柳岸听风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2297
贡献
197968
金钱
22096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5-18 22: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句说:“自爱名山入剡中。”前一句反面来说,“不为鲈鱼脍”;这一句正面来说,说自己是因为喜爱剡中的名山胜水,才一路东下的。《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剡中”属会稽郡,按《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巖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世即以“千岩万壑”形容会稽或剡中山川之美。那么,你看三四句的衔接痕迹,“不为”,否定来说,“自爱”,肯定来说,从关联词上,有一种承接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6 0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