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92|回复: 145

崔灏黄鹤楼非拗律诗

[复制链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8-9 19: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8-9 19:17 编辑

崔灏黄鹤楼非拗律诗。标题党一下,其实会者看标题就能明白大致所指。晓风轻送同学说此律只有两处大拗,否认有三平尾。其实将此律判为拗律诗就已经错了,眼界太小,否认有三平尾更是。。。
不多说了,就酱,点一下,任其自悟,不作人师。。。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9 19: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8-9 20:01 编辑

呵呵。
认可这首诗作为近律的又有几人?当然大家也承认这是首律诗,只不过这是别格的,即拗体律诗。又近体律诗,对孤平、三平调毫无疑问地是禁忌。然对于拗体律诗言,则三连平不忌。(唐人诗中,是不是禁忌三连平现象,可从比较中去理解。有人作过统计,三连平现象,在唐人诗中,占比不到千分之二,从这点上去理解吧!呵呵!
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中平平仄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那么此处的“空”字是平读,还是仄读呢。若作天空意,则平读。若作空闲解,则作仄读!然无论“空”字作如何读,这首诗作为拗格却是无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9 20: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附点资料:
崔颢《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清代许印芳说:“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有此格。”(见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所引)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崔颢《黄鹤楼》,直以古歌行入律。”又说:“七言变体,始于崔司勋(颢)之《黄鹤楼》。”此诗前半首完全是古风的格调,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事了。

点评

再附点资料: 崔颢《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清代许印芳说:“此篇乃变体律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06: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337

帖子

137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2
贡献
330
金钱
486
发表于 2016-8-9 20: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点到为止的方式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9 21: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天骄 发表于 2016-8-9 20:50
嗯,点到为止的方式好。

在我的观点中,这首诗是作为别格律诗的。也就是我所说的拗格律诗——拗律。那么娇娇作如何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10 06: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07:03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9 20:50
再附点资料:
崔颢《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清代许印芳说:“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有此格。”(见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所引)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崔颢《黄鹤楼》,直以古歌行入律。”又说:“七言变体,始于崔司勋(颢)之《黄鹤楼》。”此诗前半首完全是古风的格调,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事了。

宋人严羽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你所提供的资料,
论时间,清朝不及宋朝早!
论名气,许管不及严羽大!



点评

没关系,反正这两人的摘录中没有提到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15: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10 06: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0 06:31
再附点资料:
崔颢《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点评

你弄个握手的图标,是什么意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06: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10 06: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弄个握手的图标,是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10 06: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0 06:35
你弄个握手的图标,是什么意思?

对这首是律诗,大家都没疑问的。只是近体还是拗体的认识有不同吧。将律诗只限于近体,是不是后人喜欢緾脚造成的?!

点评

唐朝的近体诗分为:换头和折腰两种。 近体诗,没有拗体。拗体,违反近体诗的声律,则不是近体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0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10 06: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06:54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06:40
对这首是律诗,大家都没疑问的。只是近体还是拗体的认识有不同吧。将律诗只限于近体,是不是后人喜欢緾脚 ...

唐朝的近体诗分为:换头和折腰两种。三羊的说法,既有声律理论依据,又有科举作品依据。
近体诗,没有拗体。拗体,违反近体诗的声律,则不是近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10 06: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0 06:53
唐朝的近体诗分为:换头和折腰两种。
近体诗,没有拗体。拗体,违反近体诗的声律,则不是近体诗! ...

对啊。所以说黄鹤楼是拗体律诗啊。

点评

黄鹤楼符合近体诗的声律,何来【拗体律】的荒唐说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06: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10 06: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07:05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06:55
对啊。所以说黄鹤楼是拗体律诗啊。

黄鹤楼符合近体诗的声律,何来【拗体律】的荒唐说法?!你说黄鹤楼是【拗体律】,请问黄鹤楼【拗】了哪门声律体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10 07: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0 06:57
黄鹤楼符合近体诗的声律,何来【拗体律】的荒唐说法?!

没有几人认同黄鹤楼为近体的。
将黄鹤楼诗作为别体律诗——变体律诗,前人已作说明。我们何需多言啊。

点评

宋人严羽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严羽,是不是前人?! 不听前人听后人,什么道理?前人不及后人聪明吗? 清人赵秋谷的《声调谱》,能超越唐人元兢的《诗髓脑》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07: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10 07: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07:04
没有几人认同黄鹤楼为近体的。
将黄鹤楼诗作为别体律诗——变体律诗,前人已作说明。我们何需多言啊。 ...

宋人严羽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严羽,是不是前人?!
不听前人听后人,什么道理?前人不及后人聪明吗?
清人赵秋谷的《声调谱》,能超越唐人元兢的《诗髓脑》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10 07: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8-10 07:37 编辑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0 07:11
宋人严羽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严羽,是不是前人?!

是你理解错了。七言律诗有近体,也有不是近体的。不要将律诗只限于近体。近体律诗三要素:一字数合律;二对仗合律,三平仄合律。若只具备前两个条件的,就是古风式律诗,我称之为拗律。若只具备第一个条件的,则是古风。——这是大多人认同的。

点评

格律体与非格律体的唯一分界线是声律。或者说,不讲声律不能成为格律体。 格律诗、格律骈、格律词曲等,都是讲究声律的。 永明体和近体诗,是律诗或格律诗。 【古风式律诗】与【入律的古风】,其分界线是什么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07: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10 07: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07:45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07:35
是你理解错了。七言律诗有近体,也有不是近体的。不要将律诗只限于近体。近体律诗三要素:一字数合律;二对仗合律,三平仄合律。若只具备前两个条件的,就是古风式律诗,我称之为拗律。若只具备第一个条件的,则是古风。——这是大多人认同的。

格律体与非格律体的唯一分界线是声律。或者说,不讲声律不能成为格律体。
格律诗、格律骈、格律词曲等,都是讲究声律的。
永明体和近体诗,都是律诗或格律诗。
近体诗种的【换头体】和【折腰体】,都是律诗,都是近体诗。

【古风式律诗】与【入律的古风】,其分界线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10 07: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8-10 07:55 编辑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0 07:42
格律体与非格律体的唯一分界线是声律。或者说,不讲声律不能成为格律体。
格律诗、格律骈、格律词曲等,都 ...

失腰格乃只失粘,但并不失对。其诗中各句还是律句,是符合平仄的。这是当作近体律诗的变体看的,即承认这种现象。与拗体律诗不是同一概念,这个不要搞混了。拗格律诗中,诗中有大拗句,造成即失粘又失对非常形象的是那个拗字。而折腰体却是不拗的

点评

失腰格乃只失粘,但并不失对。其诗中各句还是律句,是符合平仄的。这是当作近体律诗的变体看的,即承认这种现象。与拗体律诗不是同一概念,这个不要搞混了。拗格律诗中,诗中有大拗句,造成即失粘又失对。非常形象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1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08: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8-10 08:34 编辑

错在一个拗字上,这是手法认知上的原则问题,何况某人还以拗救法来看。前四句称古体也好称变体也好,都不甚要紧,仅仅是称呼上的分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10 08: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8-10 08:16
错在一个拗字上,这是手法认知上的原则问题,何况某人还以拗救法来看。前四句称古体也好称变体也好,都不甚 ...

呵呵。古风式律诗,称拗律。王力也是这么说得哦。

点评

这两种称谓都错,原因你自己琢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09: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09: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08:47
呵呵。古风式律诗,称拗律。王力也是这么说得哦。

这两种称谓都错,原因你自己琢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10 10: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10:37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07:52
失腰格乃只失粘,但并不失对。其诗中各句还是律句,是符合平仄的。这是当作近体律诗的变体看的,即承认这种现象。与拗体律诗不是同一概念,这个不要搞混了。拗格律诗中,诗中有大拗句,造成即失粘又失对非常形象的是那个拗字。而折腰体却是不拗的

近体律诗的律句,讲四声,不讲平仄。这一点是你的无知。【拗体律诗】,没有这种说法,或者是这种说法是极为错误的。


近体诗律句的四个通式:
〇平〇〇仄、〇仄〇〇平、〇仄〇〇仄、〇平〇〇平。

近体诗的律句,不但包含24异声句:
〇平〇仄仄、〇仄〇平平、〇仄〇平仄、〇平〇仄平。

近体诗的律句,而且包含24同声句:
〇平〇平仄;〇仄〇仄仄;〇平〇平平;〇仄〇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10 14: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8-10 14:22 编辑
言哉 发表于 2016-8-10 09:00
这两种称谓都错,原因你自己琢磨。

我从学写诗时,就是王力的诗词格律。对王力的拗救说,因其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我放弃了。但对他的律诗(近体)三要素,我还是认为对,故还得接受。就全国诗人来说,认同这个格律三要素的还是多数。你们两位,有不同的看法,那是你们的事。我不想再浪费口舌来反驳。

点评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摘抄:为什么不采用王力的说法。王力在《古代汉语 备注》中说:   编写小组的任务是艰钜的。北京大学的讲义只是初稿,距离公开出版的要求尚远。这次几个学校的同志在一起合作,除了肯定文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16:13
(七)唐诗的对仗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如果借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15: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15: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0 06:31
宋人严羽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你所提供的资料,

没关系,反正这两人的摘录中没有提到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10 15: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16:11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14:20
我从学写诗时,就是王力的诗词格律。对王力的拗救说,因其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我放弃了。但对他的律诗(近 ...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摘抄:

(七)唐诗的对仗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如果借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苏轼《有美堂暴雨》等。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直到王维、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例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后虽然还有人这样做,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用对仗,连首联也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比较适宜於对仗。例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等。但是我们不要以为首句入韵就不能再用对仗了,杜甫的《登高》和陆游的《黄州》就是首句入韵而首联用对仗的。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苏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於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注: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是完全不用对仗的律诗,但也有人以为这是以律句写古体诗。),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10 16: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16:40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14:20
我从学写诗时,就是王力的诗词格律。对王力的拗救说,因其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我放弃了。但对他的律诗(近 ...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摘抄:为什么不采用王力的说法。王力在《古代汉语 备注》中说:
  编写小组的任务是艰钜的。北京大学的讲义只是初稿,距离公开出版的要求尚远。这次几个学校的同志在一起合作,除了肯定文選、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结合的总原则以外,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学原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補充。文選部分更换了一些篇目,重写了解题和说明,特别是在注释方面作了很大的变动。常用词部分变更了一些体例和解释,並且随着文選的更换而改变了词修的次序。通论的章节和内容也都作了很大的变动。每一篇稿子都经过组内讨论,组外传观並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人决定。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还经过全体讨论。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了这种讨论方式;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集思广益,更好地贯徹百家争鸣的精神和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书的质量。

==============================

由此可见,《古代汉语》编辑小组的【百家争鸣】和【集体主义】精神,并不认可王力《汉语诗律学》近体格律诗必须对仗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10 17: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8-10 18:16 编辑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0 16:13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摘抄:为什么不采用王力的说法。王力在《古代汉语 备注》中说:
  编写小组的任 ...

谢谢。这里已经说了,对于完全不对仗的,也有人认为是以律句写古体诗。我在学会欣赏律诗中,也讲得很清楚了:不对仗的,就作古风看吧。又君之所举李白诗,我原也作过三联是对仗的说明——当有好句时,就是半对也是可以的。对唐人诗,我们应该以唐人作品去检验,不能因为以少的可怜的情形来以偏概全的,谁能保证,这不是将古风误列为律诗的。
关于李白的律诗,等我有时间汇总过,再回答你吧。
在王力的律诗三要素中讲的很明了。若以平仄合律了就能作律诗,那么对那些不合平仄但却合对仗的诗言,又算什么?在被选入律诗的李白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却是多的。显然,这存在着到底是以对仗合律还是以平仄合律作为律诗必要项的问题了。在这个矛盾中,我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对仗合律,而不是以平仄合律作为律诗的必选项。即对仗合律但平仄不合律的,也还是律诗——无非是拗律罢了。

点评

先将不对仗的律诗,看做古风,然后再批评古风误列为律诗。你这是原地打转恶意循环。【古风误列为律诗】,这是错误的;同样,【不对仗的律诗看做古风】,也是错误的。律诗不律诗的依据是声律,而不是对仗,这一点你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19: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10 19: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17:47
谢谢。这里已经说了,对于完全不对仗的,也有人认为是以律句写古体诗。我在学会欣赏律诗中,也讲得很清楚了:不对仗的,就作古风看吧。又君之所举李白诗,我原也作过三联是对仗的说明——当有好句时,就是半对也是可以的。对唐人诗,我们应该以唐人作品去检验,不能因为以少的可怜的情形来以偏概全的,谁能保证,这不是将古风误列为律诗的。
关于李白的律诗,等我有时间汇总过,再回答你吧。

先将不对仗的律诗,看做古风,然后再批评古风误列为律诗。你这是原地打转恶意循环。【古风误列为律诗】,这是错误的;同样,【不对仗的律诗看做古风】,也是错误的。律诗不律诗的依据是声律,而不是对仗,这一点你是无法否认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10 2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8-10 20:25 编辑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0 19:21
先将不对仗的律诗,看做古风,然后再批评古风误列为律诗。你这是原地打转恶意循环。【古风误列为律诗】, ...

我已从搜韵中查找了李白之诗,其七律部分,共10首,第三联全部是对仗的。但平仄上,有3首失粘不失对,即属折腰体式。有4首,有大拗句(其中一首为特拗),完全合平仄要求的只有三首
李白的五律诗中,如你举例的,其第三联成半对者,约占了10分之一,在十首左右。然平仄并不象你所举例的这首句句合律,显然,用平仄合律这点作律诗的评判依据,在李白的被选诗中,就已经不能自其说了。——这样的理论还能让人接受吗?显然不能!然用我的对仗观点——放宽到半对却是可以理解的,李白诗中,半对现象算是多的,其第三联半对者约占了十分之一,我只列举几例: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若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这可化了我相当的时间来比对,如你有意,也不凡比对一番的。不要被所谓的名家所吓倒!——还是合理的吸收,不合理的弃之。对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部分,我们还是抛弃了吧

点评

我已从搜韵中查找了李白之诗,其七律部分,共10首,第三联全部是对仗的。但平仄上,有3首失粘不失对,即属折腰体式。有4首,有大拗句(其中一首为特拗),完全合平仄要求的只有三首。 李白的五律诗中,如你举例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2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10 20: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0 20:36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10 20:08
我已从搜韵中查找了李白之诗,其七律部分,共10首,第三联全部是对仗的。但平仄上,有3首失粘不失对,即属折腰体式。有4首,有大拗句(其中一首为特拗),完全合平仄要求的只有三首
李白的五律诗中,如你举例的,其第三联成半对者,约占了10分之一,在十首左右。然平仄并不象你所举例的这首句句合律,显然,用平仄合律这点作律诗的评判依据,在李白的被选诗中,就已经不能自其说了。——这样的理论还能让人接受吗?显然不能!然用我的对仗观点——放宽到半对却是可以理解的,李白诗中,半对现象算是多的,其第三联半对者约占了十分之一,我只列举几例: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若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这可化了我相当的时间来比对,如你有意,也不凡比对一番的。不要被所谓的名家所吓倒!——还是合理的吸收,不合理的弃之。对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部分,我们还是抛弃了吧

你可以将李白的十首五律全部举出来,具体说说。不合声律,就不是律诗,三羊的这种说法何错之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8-10 20: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0 19:21
先将不对仗的律诗,看做古风,然后再批评古风误列为律诗。你这是原地打转恶意循环。【古风误列为律诗】, ...

注:我并没有将你所列举的这首李白诗作古风看,这点必须申明,因为这首诗,我也是作为五律看的。其第二三两联,皆为半对。我在欣赏律诗中,已经明确过,当有好句时,就是半对也是可以的。
我所说的古风被误列入的情况,是作或许有之的一个识想罢了——即谁能保证没有被误列入的情况?而不是说这首。对这首诗,我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近体律诗(只是对仗上半对而已)。

点评

《诗经》里面,有很多是对仗的,你能说诗经是格律诗或律诗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20:47
注:我并没有将你所列举的这首李白诗作古风看,这点必须申明,因为这首诗,我也是作为五律看的。其第二三两联,皆为半对。我在欣赏律诗中,已经明确过,当有好句时,就是半对也是可以的。 我所说的古风被误列入的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0 20: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6 14: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