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20-2-7 10:14 编辑
应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 唐尧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传世名篇《凉州词》“出塞”。此诗起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 ”和承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 ”在起、承上脱离了,写了两个意境。黄河远上云端和孤城一片在地无关连。黄河从西往东流。古人不知道其源头在那里,凭想象觉得越来越高,直上云天了。接下来怎么写孤城了?孤城在地。承句还是要写从天而下的黄河才行。首句破题,点明主题,此诗写“黄河”也。今续作成主题“黄河”篇:“黄河远上白云间,华夏洪流起昊天。九曲百折三万里,摧山辟地永无前!”李白有诗:“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起承得当。李白就不会写一片孤城万仞山。从地理上看,玉门关同黄河相距遥远,达七八百公里。此诗有可能是诗人的亲身亲历有感而作。诗人可能以公差、随军等因素来到玉门关边塞,看到了一付荒凉苍茫的景象,朝天上看黄沙满天,尘土敝日。朝地看一座孤零零的玉门关隘小城,没有任何树木花草等绿色植物。朝远方看,是光秃秃的无数险峻的群山。就写下了: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其时诗人想起了(听到?)熟悉的:《折杨柳》的曲子,就写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意为不要埋怨杨柳树为何不生长在这里?因为春风和春天不会来到玉门关。杨柳树需要春风和春天才能生长啊!
综上,这篇诗王之涣原创应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如是,则意境真实合理,写来起承转合有序,首尾相顾,浑然天成。另外,有版本把“春风”为“春光”,则不及“春风”更精准、贴切、到位。我认为有的版本写成“黄河远上”是传抄有误或者一般水平诗人故意改之。因为黄沙会被认为又土又俗。此诗首句:“黄沙直上”(沙尘龙卷风暴景象)有如平地惊雷,佳妙!转句以《折杨柳》曲子来描述玉门关边塞的荒凉景象,可谓寓意双关,妙句天成!结句“春风不度玉门关”,首尾呼应,绝妙!如金石掷地有声,回味无穷!我认为,此诗才是王之涣的原创,非王之涣不能达到如此高度和艺术境界,(王有亲身经历和创作艺术水平)。此诗各方面几臻完美境界,可谓唐诗七绝之冠,古今七绝之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