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龙家小院

六月读老师的文章《究一究赋比兴》

[复制链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1: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议论诗分哲理和说理两种情形,前者称哲理诗,后者有议论诗,说理诗,政论诗等多种称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1: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哲理诗和论理诗的特点是集中于抽象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1: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哲理诗,是通过感性迂回用比和兴的方法,直接或间接揭示出一定理性道理,重点在道理的抽象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1: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苏轼《题西林壁》。
这两首诗,都通过前两句营造意境,来蕴含某种寓意,为后两句揭示道理创造铺垫,而这两句本身除了具有一定暗示或提示意义,并不具有对后两句的论证功能,充其量是个比方,所以这两句就是迂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1: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功能是论证过程的体现,举例本身只是论证过程的一个因子,没有过程就称不上论证,故这两首诗后两句所揭示的道理,是从迂回中抽象出来的,也因此这两首诗才是哲理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1: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哲”,是“思辨智慧”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1: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哲理”,就是通过思辨智慧得出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1: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是指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的各种关系和联 系的揭示、解释和阐述,最终体现为对一定规律的发现和遵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1: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智慧是对各种理进行抽象的本领体现,也是这样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3: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旨即中心思想,是指创作的主要意图,核心意思和主要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3: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情和理也是要通过意思来呈现的,所以三者概括成一个字就是“意”,分说就是情、意、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3: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的特点决定它最逃不掉的一种陈述方式,是“直抒胸臆”,哪怕再含蓄委婉,也离不开这个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3: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不像诗可以通过大量比兴,来迂回着说话,如果通篇都迂回,除了给人云山雾罩之感便是无法想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写诗也好,写散文也罢,文字使用是相通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差异,不然文字也无法约定俗成地成为通用的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像先秦《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诗《十五从军征》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从这样的诗句里就可以发现,写诗不仅仅有比法,兴法,还有直抒胸臆的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古人说“诗有六义”之“赋、比、兴”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赋对于写诗的好处,是可以绕过比和兴的委婉过程,而直抵要表达的要害,也就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直接说出来,一点不绕弯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表达方法,通常无法雕琢,也没有像比和兴那样有雕琢的机会,往往给人以一种劈空而来的冲击力,也就最显得痛快淋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大江东去 ,浪淘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赋法不是与比和兴对立的关系,而是协调运用和怎么运用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赋法既可以用于起,而与兴联 系起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后接“千古风流人物”,后跟这一联想就是兴,也可以和比联 系起来,如“难于上青天”,这句是赋,其中“青天”也是喻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赋法也可独立或相对独立使用,如说到的《弹歌》和《十五从军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显看出,这有利于让写诗用最直接和最少的语言来以叙事为主,尤显干净利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不太情愿,甚至反感使用赋法,以为赋法的色彩少,不仅不善用比兴,且其它手法也很少用,故以为要么给人以平铺直叙索然无味印象,要么给人以大话连篇直呼口号的感受。其实,这也是错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事都怕过,所谓“过犹不及”,与写感性诗过分雕琢一样,用赋法也怕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赋法不怕平铺直叙,也不怕喊口号,怕的是没有实际内容和真情实感,以及缺乏基本的写作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内容,就不缺语言的内在力量,有真情实感,就不缺语言的实际存在价值和内容的跌宕起伏,有写作能力,就不缺对内容和语言的适当安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体会一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这首词总体以平铺直叙为主,但这首词为什么不觉空泛,不觉没有感情,不觉没有跌宕,反而让人不觉得平铺直叙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体会一下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前两句显然是口号,后两句也是平铺直叙,为什么这首诗反而是千古不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1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26
贡献
101839
金钱
1150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6-24 14: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知,写诗不在于是否用了比兴,也不在于能不能用赋法,而在于怎么运用这些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6 00: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