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9 10: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1-9 10:22 编辑
杂谈诗词,诗歌(67)从”叠词”看所谓”挤韵”的荒谬
文/韩鲁珩 发表于 2018-1-1 17:59:26
不知具体何时,挤韵,撞韵成了近体诗禁忌和病态。以诈传诈,今天大部分人也跟着瞎忽悠,写近体诗不能挤韵,撞韵。
所谓”挤韵“,是指诗中使用了与韵脚韵母相同的字。 不能挤韵的理由,影响了韵美的效果。论证依据,韵脚是大楼基石,挤韵让楼基不稳固(这种信口开河,缺乏任何逻辑关系的论证,简直愚不可及,真想不到竟能被奉为座右铭,可见我们文化的昏庸和浅薄)。
所谓”撞韵“,是指无韵的句子,尾字使用了同诗韵脚的仄声字。撞韵不可以的理由,缺乏变化,读着口涩(我试着读了很多次,什么都读出来了,就是没有读出涩。这种庸人癔语,毫无任何声乐规律常识,完全是个人所见,竟如何成了万人盲从的诗词禁忌?)。
相比,挤韵,撞韵,诗词的叠词,叠声在发音上更是明显反复重复,十倍放大了挤韵,撞韵的效果。 有趣的是,叠声这种比挤韵,撞韵更应该造成大楼坍塌的共振,却是近体诗词的常见情况,并被广泛赞誉。难道诗词也遵循”且珠者贼,窃国者侯“,这种没有是非的混蛋逻辑吗?
汉语叠词(reduplicative words)或称迭字、叠字、重叠词、叠音词,就是用重叠语素或音节构成的词,是汉语独有的构词法,具有形象性(形)、确切性(意)和音乐性(音)的美感特征。叠词或摹声,或摹色,绘声绘形,朗朗上口,声声悦耳。其摹状修辞效果可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呈线性依次排开的文字能产生一种铺排感、推及感和流动美感,带来视觉冲击力。而叠音声韵回环往复,其音响的回环美造就了听觉上的延绵感。汉语的单音节词因叠字而舒缓延展 (文字来自网络)
叠词是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之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305篇,使用过叠词的就有200篇,如:“关关雎鸠”、“杨柳依依”、“灼灼其华”、“言笑晏晏”、“蒹葭苍苍”等。巧用叠词,能更好的表达思想,刻画人物,绘景状物,增强韵律美;巧考叠词,能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一、巧用叠词,抒发思想感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人连用了七组叠词,共十四个字,极为细腻的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哀伤愁苦的心境。此词一出,几乎封住了后代所有词人之口,为人称道。“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2006年高考语文福建卷)。诗人借用“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沓逸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落空时的怅然若失,又隐含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空间、时间远隔的言外之意。可见,巧妙运用叠词,更能恰当地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文字来自网络)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我们的习惯思维却是概念不清,不争而论,指鹿为马的推理。盲从经典,膜拜权威,以偏概全等等更是我们文化中的糟粕。
挤韵,撞韵的荒谬规则是我们文化酱缸的一个生动示例。
http://www.hkscxh.net/thread-769417-1-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