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9348
3万
金牌会员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1:00 只是你自己的认为啊!
使用道具 举报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7:10 诗词曲格律纲要,谁的大作?
1
372
1222
高级会员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7:16 呵呵。这不与我说的“只偶然有一句拗句,还能算正律”的话颇相合的吗?!前人的理论,该吸收的还是要吸收的。你举例中,有两句以上大拗的吗?若只有一句,那就按我说的:若只偶然有一句大拗的,还是能算正律的。从你举例的诗中有一句大拗还是为正格,以及黄鹤楼诗有两句大拗则为拗格这点去体会吧。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7:17 涂宗涛作。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7:17 唐朝科举的试律,与数量无关!一处不合律,即是零分。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7:21 这不是由你说了有用的!只要你所举的例子中有两句的大拗的,就算我的理论是错的。不然你所举的例子只能作为我之理论的补充材料了。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7:21 涂宗涛的说法,是错误的。 清朝赵执信是说法也是错误的。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7:23 不要动不动说人家是错的。你也完全可以弄个理论出来的。但首先要能自圆其说!任何一个理论严谨一些,才不 ...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7:33 唐朝的调声材料,是【平上去入】; 唐朝的调声字位,是第【25】俩字。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7:36 呵呵。我只接受能够自圆其说的部分。不能自圆其说,管他是谁说的,统统弃之。 ...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7:40 涂宗涛,与赵执信、王力一样,都不能【自圆其说】!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7:43 所以说不能自圆其说的要弃之。你可以多看看各家理论,然后形成你自己的理论:——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吧。 ...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7:49 声律从清朝开始,完全就是下坡路。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7:52 这也是当有办法的事。就现在写诗词曲的,有几个懂的声律?我虽不懂,还能化点时间,将元曲进行比较一番, ...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7:56 唐宋的诗词,讲【平、上、去、入】四声,而不是讲【平、仄】两声。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7:54 三羊所说的,并不是三羊的理论,而是唐朝元兢的理论。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8:01 你可以这么说。但你可要用唐人作品来比较一番,从中得出个百分率来,才能支持你的观点哦。——这是很化时 ...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8:07 我已经用元兢理论,验证过史料可见的唐朝试律诗,也验证过赵执信、王力的所谓的拗救说法。 崔颢的黄鹤楼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8:03 任何一个理论都有继承。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见解,不就是自己的理论?!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8:10 黄鹤楼诗是拗律。大多人都这么认为的。不要把这首诗当正律去看——争论太多反面影响你的研究。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8:10 黄鹤楼诗是拗律。大多人都这么认为的。不要把这首诗当正律去看——争论太多反面影响你的研究。 拗救说的失败,在于不能自圆其说。有喜欢拗救说的,然何为拗,如何救却不知,真是笑话。我是知道,才予以否认的。我开始学时,就是王力的诗词格律。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8:07 我已经用元兢理论,验证过史料可见的唐朝试律诗,也验证过赵执信、王力的所谓的拗救说法。清朝的赵执信、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8:17 我从没有否认黄鹤楼诗是七律这点。但这是首拗体七律。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8:19 律体,就是律体,没有【拗律】的说法,或【拗律】的说法,是不能自圆其说的错误说法。 ...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8:12 这是你的看法,理论的东西,与【大多数】没有根本的联系!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8-7 08:21 符合平仄声律要求的 是近体律诗(即正律),否则称为拗律(即别体律诗)。 ...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7 08:42 近体诗,是符合平上去入,并不是符合平仄。 律体,或声律,有合律和不合律的说法,并没有正格或变格的说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中坚诗友勋章
勤勉版主勋章
|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1 15: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